华北克拉通南部古元古界熊耳群大古石组碎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25
作者
徐勇航
赵太平
张玉修
陈伟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成矿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华北; 古元古代; 熊耳群; 大古石组;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构造背景;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8.03.005
中图分类号
P588.21 [碎屑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华北克拉通南部熊耳—中条拗拉谷中广泛发育的古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是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形成后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火山活动产物,以火山熔岩占绝对优势,沉积岩和火山碎屑岩主要分布在大古石组及马家河组,仅占地层总厚度的4.3%。本文从沉积学角度,探讨熊耳群火山岩的形成环境及其构造背景。底部大古石组碎屑岩主要由一套砂砾岩、砂岩和泥质岩组成。其岩相学特征表明大古石组自下而上的沉积相为河流相—湖泊相—河流相。自下而上对比大古石组剖面中碎屑岩的地球化学数据(Sr、Ga、V)及相应比值(Sr/Ba、Th/U、Zr/Rb),认为大古石组碎屑岩以陆相沉积(河流相和湖泊相)为主,但中后期伴有海侵作用。通过对其泥质岩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大古石组碎屑岩主要来源于花岗质成分,但混有一定量的基性物质;源岩以太古宙地层为主,可能有古元古代地层的加入,经历了中等程度的风化作用,并快速堆积形成的。大古石组碎屑岩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代表了古元古代末华北克拉通伸展—裂解事件的开始;熊耳群火山岩则是在被动大陆边缘的裂谷环境发育形成的。
引用
收藏
页码:316 / 326+433 +43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华北陆块南部元古宙熊耳群火山岩的成因与构造环境:事实与争议 [J].
赵太平 ;
徐勇航 ;
翟明国 .
高校地质学报, 2007, (02) :191-206
[2]   熊耳群火山岩锆石SHRIMP年代学研究:对华北克拉通盖层发育初始时间的制约 [J].
赵太平 ;
翟明国 ;
夏斌 ;
李惠民 ;
张毅星 ;
万渝生 .
科学通报, 2004, (22) :2342-2349
[3]   华北大陆南缘中、新元古代大陆边缘性质及构造古地理演化 [J].
周洪瑞 ;
王自强 .
现代地质, 1999, (03) :261-267
[4]   豫晋陕熊耳群沉积岩夹层特征与沉积环境 [J].
赵太平 ;
原振雷 ;
关保德 .
河南地质, 1998, (04) :22-33
[5]   评熊耳群和西洋河群形成的构造背景 [J].
陈衍景 ;
富士谷 ;
强立志 .
地质论评, 1992, (04) :325-333
[6]   珠江三角洲若干地球化学标志及指相意义 [J].
蓝先洪 ;
马道修 ;
徐明广 ;
周清伟 ;
张光威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7, (01) :39-49
[7]  
河南华北地台南缘前寒武纪—早寒武世地质和成矿[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关保德等著, 1996
[8]  
华北与华南古板块拼合带地质和成矿[M].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河南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科学研究所第一地质调查队, 1988
[9]  
华北断块区南部前寒武纪地质演化[M]. 冶金工业出版社 , 孙枢等主编, 1985
[10]  
Secular geochemical variations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siliciclastic rocks from central Tibet (China) indicate a tectonic transition from continental collision to back-arc rifting[J] . Kai-Jun Zhang.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20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