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茎秆弯曲性能与抗倒能力的研究

被引:115
作者
勾玲 [1 ]
赵明 [2 ]
黄建军 [3 ]
张宾 [1 ]
李涛 [1 ]
孙锐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3] 石河子大学新疆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玉米茎秆; 弯曲试验; 弹性模量; 抗弯强度; 种植密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探讨不同玉米品种茎秆抗倒伏相关的力学特点,选用不同抗倒性品种登海3719、京科519和农大108,设置3.00、5.25、7.50、9.25和12.00万hm?25个密度,分别于玉米抽雄前和蜡熟期取样,用WDW3020型电子万能试验机对茎秆第3、5、7节间进行悬臂梁弯曲试验,同时测定节间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茎秆基部节间直径变细、节间长度增长。品种间有一定的差异,在3个品种中登海3719的平均直径和长度均低于其他2个品种;品种间茎秆惯性矩也有较大差异。基部节间弹性模量、最大抗弯应力均随生育进程而增加,但随群体密度的增加和节位的上升而逐渐降低,登海3719在两个生育期均为最大,且随密度增加的下降幅度较小。以京科519最低,其对密度反应较敏感,下降幅度大,易发生倒伏。在玉米抽雄期,基部节间平均弹性模量为40.0MPa,最大抗弯应力为2.8MPa,可能是茎秆抗折力学指标的下限。茎秆弹性模量与最大抗弯应力极显著相关,茎秆直径与弹性模量和最大抗弯应力在抽雄前显著正相关,而到蜡熟期相关不显著。它们与田间倒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茎秆弯曲弹性模量反映茎秆的耐密能力,茎秆最大抗弯应力反映品种茎秆的抗折能力,而茎秆直径不能作为评价茎秆抗弯强弱的主要指标。玉米抽雄前期与蜡熟期茎秆抗弯性状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因此利用抽雄前茎秆基部弯曲力学性能鉴定与评价玉米茎秆抗倒、耐密性是可行的。
引用
收藏
页码:653 / 66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小麦茎秆抗弯性能研究 [J].
胡婷 ;
付志一 ;
焦群英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10) :31-35
[2]   30%已·乙水剂对玉米产量和茎秆质量的影响 [J].
董学会 ;
段留生 ;
孟繁林 ;
何钟佩 ;
李召虎 .
玉米科学 , 2006, (01) :138-140+143
[3]   冬小麦茎秆的力学性质研究 [J].
李红波 ;
郭玉明 ;
陈维毅 .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6, (01) :31-34
[4]   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简介 [J].
刘志全 ;
路立平 ;
沈海波 ;
高明 ;
王志刚 .
玉米科学, 2004, (04) :110-113
[5]   玉米抗倒伏性指标及其模拟研究 [J].
李得孝 ;
员海燕 ;
周联东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5) :53-56
[6]   水稻茎秆的结构及其性能的相关性 [J].
段传人 ;
王伯初 ;
王凭青 .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11) :38-40
[7]   2002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简况 [J].
孙世贤 .
玉米科学, 2003, (03) :102-102
[8]   作物茎秆抗倒伏的力学分析及综合评价探讨 [J].
袁志华 ;
冯宝萍 ;
赵安庆 ;
梁爱琴 .
农业工程学报, 2002, (06) :30-31
[9]   作物抗倒伏性研究方法 [J].
李得孝 ;
康宏 ;
员海燕 .
陕西农业科学(自然科学版), 2001, (07) :20-22
[10]   小麦品种茎秆的质量及解剖学研究 [J].
王勇 ;
李晴祺 ;
李朝恒 ;
李安飞 .
作物学报, 1998, (04) :452-458+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