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茎秆弯曲性能与抗倒能力的研究

被引:115
作者
勾玲 [1 ]
赵明 [2 ]
黄建军 [3 ]
张宾 [1 ]
李涛 [1 ]
孙锐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3] 石河子大学新疆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玉米茎秆; 弯曲试验; 弹性模量; 抗弯强度; 种植密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探讨不同玉米品种茎秆抗倒伏相关的力学特点,选用不同抗倒性品种登海3719、京科519和农大108,设置3.00、5.25、7.50、9.25和12.00万hm?25个密度,分别于玉米抽雄前和蜡熟期取样,用WDW3020型电子万能试验机对茎秆第3、5、7节间进行悬臂梁弯曲试验,同时测定节间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茎秆基部节间直径变细、节间长度增长。品种间有一定的差异,在3个品种中登海3719的平均直径和长度均低于其他2个品种;品种间茎秆惯性矩也有较大差异。基部节间弹性模量、最大抗弯应力均随生育进程而增加,但随群体密度的增加和节位的上升而逐渐降低,登海3719在两个生育期均为最大,且随密度增加的下降幅度较小。以京科519最低,其对密度反应较敏感,下降幅度大,易发生倒伏。在玉米抽雄期,基部节间平均弹性模量为40.0MPa,最大抗弯应力为2.8MPa,可能是茎秆抗折力学指标的下限。茎秆弹性模量与最大抗弯应力极显著相关,茎秆直径与弹性模量和最大抗弯应力在抽雄前显著正相关,而到蜡熟期相关不显著。它们与田间倒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茎秆弯曲弹性模量反映茎秆的耐密能力,茎秆最大抗弯应力反映品种茎秆的抗折能力,而茎秆直径不能作为评价茎秆抗弯强弱的主要指标。玉米抽雄前期与蜡熟期茎秆抗弯性状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因此利用抽雄前茎秆基部弯曲力学性能鉴定与评价玉米茎秆抗倒、耐密性是可行的。
引用
收藏
页码:653 / 66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1]  
中国玉米栽培学.[M].才卓等编著;郭庆法等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2]  
材料力学.[M].孙训方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13]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of lodging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wheat and barley.[J].M. Neenan;J. L. Spencer-Smith.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1975, 3
[14]   玉米自交系抗倒伏鉴定研究 [J].
贾志森 ;
白永新 .
作物品种资源, 1992, (03) :30-32
[15]   密度对玉米倒伏及其产量的影响 [J].
孙世贤 ;
顾慰连 ;
戴俊英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89, (04) :413-416
[16]   关于套种玉米倒伏的研究 [J].
李义钧 ;
王克启 .
北京农业科学, 1984, (04)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