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南北向裂谷研究意义

被引:34
作者
贺日政
高锐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石圈研究中心
关键词
西藏高原; 南北向裂谷系; 深部地球物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强烈遭受南北向挤压下的西藏高原上却发育了大量的正在活动着的东西向伸展构造 ,即裂谷系 .特别是在挤压力最为集中的喜马拉雅碰撞弧的前方 ,拉萨地体内发育了大规模、有规律排列的近南北向裂谷系 .目前 ,在拉萨地体内 ,开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探测和地质研究工作 ,如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 ,INDETPH ,中法合作项目等 .鉴于当时的认识和科学研究目标 ,这些成果并没有把所有的裂谷系所发育的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 .因此 ,裂谷系的深部过程及其原由还是知之甚少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 ,从整个岩石圈流变学结构去研究藏南近南北向裂谷系将有助于去认识其产生这些裂谷系的深部动力学过程 ,进而能够更好地去认识西藏高原隆升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
引用
收藏
页码:35 / 4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 [J].
苏伟 ;
彭艳菊 ;
郑月军 ;
黄忠贤 .
地球学报, 2002, (03) :193-200
[2]   新疆天山(独山子)-西昆仑(泉水沟)地学断面地震与重力联合反演地壳构造特征 [J].
贺日政 ;
高锐 ;
李秋生 ;
管烨 ;
李朋武 .
地球学报, 2001, (06) :553-558
[3]  
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地壳物性结构特征[J]. 刘宏兵,孔祥儒,马晓冰,王谦身,闫永利,闫雅芬,杨志强.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S1)
[4]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显生宙亚洲大陆生长 [J].
尹安 .
地球学报, 2001, (03) :193-230
[5]   横过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结合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J].
高 锐 ;
黄东定 ;
卢德源 ;
钱桂 ;
李英康 ;
匡朝阳 ;
李秋生 ;
李朋武 ;
冯如进 ;
管 烨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0, (17) :1874-1879
[6]   喜玛拉雅平行于造山带伸展——是垮塌的标志还是挤压隆升过程的产物? [J].
张进江 ;
丁林 ;
钟大赉 ;
周勇 .
科学通报, 1999, (19) :2031-2036
[7]   大陆俯冲作用及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的崛起 [J].
许志琴 ;
杨经绥 ;
姜枚 ;
李海兵 .
地学前缘, 1999, (03) :139-151
[8]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三阶段模式 [J].
傅容珊 ;
李力刚 ;
黄建华 ;
徐耀民 ;
常筱华 .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05) :609-617
[9]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深层动力过程与陆─陆碰撞新模型 [J].
滕吉文 ;
张中杰 ;
王光杰 ;
刘宏兵 ;
胡家富 ;
张秉铭 ;
陈云 ;
张慧 .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04) :481-494
[10]   印度板块俯冲仅到特提斯喜马拉雅之下的地震层析证据 [J].
吕庆田 ;
姜枚 ;
许志琴 ;
马开义 ;
A.Hirn .
科学通报, 1998, (12) :1308-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