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敏感区”对我国灾害天气气候的影响及其监测

被引:27
作者
徐祥德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上游关键敏感区; 灾害天气; 早期预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9 [气象灾害];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根据中国区域大范围洪涝、暴雨、暴雪天气预报上游关键区,以及气候变化敏感区多圈层信息平台等重大需求。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为灾害性天气上游关键区与气候信号敏感区的观点出发,提出高原及周边观测工程建网新思路与应用新技术方案,设计、构建了新一代气象综合观测预警长期监测系统,实现科学试验-工程建设-工程应用开发途径,发展高原及周边敏感区灾害天气上游早期预警系统监测平台,为灾害性天气预报与区域气候变化提供多功能业务服务应用平台;采用高原东缘南-北轴向观测数据信息(GPS监测站与AW S站)应用于改进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s)模式三维变分方案,实现了模式优化站网信息的同化技术,可提升中国区域暴雨、南方雪灾模式预报能力。针对夏季暴雨、南方暴雪,检验、证明了高原观测工程布网"早期预警"的显著效果。
引用
收藏
页码:96 / 107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2008年雪灾过程高原上游关键区水汽输送机制及其前兆性“强信号”特征 [J].
施晓晖 ;
徐祥德 ;
程兴宏 .
气象学报, 2009, 67 (03) :478-487
[2]   “世界屋脊”大地形坡面探测同化信息对下游天气的预警效应 [J].
彭世球 ;
徐祥德 ;
施晓晖 ;
王东晓 ;
朱玉祥 ;
浦静姣 .
科学通报, 2008, (24) :3137-3141
[3]  
Moisture transport source/ sink structure of the Meiyu rain belt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J]. XU Xiangde, CHEN Lianshou, WANG Xiurong, MIAO Qiuju & TAO Shiyan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 Beijing 100081, China;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4(02)
[4]   1991年江淮暴雨时期的能量和水汽循环研究 [J].
胡国权 ;
丁一汇 .
气象学报, 2003, (02) :146-163
[5]   青藏高原—季风水汽输送“大三角扇型”影响域特征与中国区域旱涝异常的关系 [J].
徐祥德 ;
陶诗言 ;
王继志 ;
陈联寿 ;
周丽 ;
王秀荣 .
气象学报, 2002, (03) :257-266+385
[6]  
A comprehensive physical pattern of land-air dynamic and thermal structure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J]. 徐祥德 ,卞林根 ,李诗明 ,索朗多吉 ,周明煜 ,张光智 ,张宏升 ,王继志 ,陈家宜 ,刘辉志 ,赵翼俊.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2(07)
[8]   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以及亚洲季风的爆发 Ⅱ.爆发时间 [J].
吴国雄 ;
张永生 ;
不详 .
大气科学 , 1999, (01) :52-62
[9]   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以及亚洲季风的爆发*I.爆发地点 [J].
吴国雄 ;
张永生 ;
不详 .
大气科学 , 1998, (06) :22-35
[10]  
高等天气学[M]. 气象出版社 , 丁一汇 编著,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