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对有机氮源的利用及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意义

被引:47
作者
崔晓阳
机构
[1]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关键词
自然生态系统; 土壤; 植物; 有机氮源利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近来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许多植物能够在不经矿化的情况下直接吸收、利用环境介质中的生物有机氮,尤其氨基酸类。而且,有些植物利用氨基酸的效率可以与矿质氮源(NH4+、NO3)相当或更高。自然界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生境中同时存在多种有机氮和矿质氮养分,这是导致植物(至少部分植物)进化产生利用各种不同氮源能力的环境驱动力。土壤中的游离氨基酸尽管含量不高,但其周转快、通量大,理论上可远大于植物的氮需求。尽管植物在与土壤微生物的有机氮源竞争中处于根本性劣势,但土壤中氨基酸的巨大潜在通量和植物相对于微生物的生命周期仍可使植物在长期竞争中获取数量可观的氮。基于植物根对氨基酸的吸收能力、土壤中游离氨基酸库的大小和通量、植物与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氮源的竞争以及有关的原位实验结果,近来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植物有机氮营养在多种生态系统中是重要或潜在重要的。尤其是在一些极地、高山、亚高山、北方针叶林或泰加林生态系统中,由于低温等因素限制有机氮矿化,土壤氨基酸浓度常超过矿质氮(NH4+、NO3-)浓度,氨基酸可能代表着植物的一个主要氮源。认识到现实生态系统中植物对有机氮源利用的重要性意味着传统的矿质营养观念的更新,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某些重要生态过程的理解,并导致对若干生态学中心问题的再认识。研究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阐述了我国开展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意义和基本框架。
引用
收藏
页码:3500 / 3512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62 条
[1]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特征与生产力间的相互关系 [J].
周才平 ;
欧阳华 ;
宋明华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2) :203-206
[2]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净氮矿化研究(英文) [J].
周才平 ;
欧阳华 ;
裴志永 ;
徐兴良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3, (02) :170-176
[3]   无菌条件下小麦氨基酸态氮及铵态氮营养效应研究 [J].
莫良玉 ;
吴良欢 ;
陶勤南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2) :184-186
[4]   落叶松、水曲柳的氮营养行为及其种间分异 [J].
崔晓阳 .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6) :815-818
[5]   水稻氨基酸态氮营养效应及其机理研究 [J].
吴良欢 ;
陶勤南 .
土壤学报, 2000, (04) :464-473
[6]   红松、白桦的氮营养行为及其种间分异 [J].
崔晓阳 .
应用生态学报, 1998, (02) :123-127
[7]   稻苗对氨基酸吸收特性的研究 [J].
罗安程 ;
吴平 ;
吴良欢 ;
陶勤南 .
浙江农业学报, 1997, (02) :7-10
[8]  
东北森林氮素营养的生态学[M].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 崔晓阳著, 1998
[9]  
中国森林土壤[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编著, 1986
[10]   Preferential uptake of soil nitrogen forms by grassland plant species [J].
Weigelt, A ;
Bol, R ;
Bardgett, RD .
OECOLOGIA, 2005, 142 (04) :627-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