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

被引:28
作者
霍福臣
李永军
机构
[1] 甘肃省地质矿产局
关键词
西秦岭,造山带,构造盆地,建造,演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地层分区与构造单元相印证是综合地层区划所遵循的主要原则。遵照这一原则,并以沉积类型等7个方面为划分标志,将西秦岭地区自北而南划分为祁连—北秦岭地层区(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中秦岭礼县—镇安地层区(中秦岭华力西陆褶带)和南秦岭—大别地层区(南秦岭印支陆隆带),再细分为6个地层小区。首次明确指出南秦岭归属于扬子大陆。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早期主要经历了原始陆核的形成(太古—早古元代)、裂开成洋(中元古代)、闭洋(晚元古代)并俯冲造山(晋宁运动)等主要发展阶段。早古生代—早印支期,裂解开3个各具特色的构造盆地,分别经历了北秦岭活动型裂陷槽沉积和加里东陆陆碰撞造山、中秦岭拉分盆地沉积和华力西陆褶、南秦岭稳定大陆沉积和早印支陆隆。晚印支期以来3个盆地演化趋于一致,以共同发育“开”—“合”构造及伸展机制下的断块运动为特色。聚与分、开与合是对西秦岭造山带演化史的概括
引用
收藏
页码:3 / 4+6-17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北秦岭晚元古—早古生代北裂陷槽的沉积变质作用及其构造演化 [J].
张维吉 ;
李永军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1993, (S1) :1-9
[2]   秦岭三叠系分带及印支期发展史 [J].
殷鸿福 ;
杨逢清 ;
赖旭龙 ;
杨恒书 .
现代地质, 1988, (03) :355-365
[3]   东秦岭“开”“合”史 [J].
杨巍然 .
地球科学, 1987, (05) :487-493
[4]  
祁连-北秦岭造山带接合部位构造特征与造山过程[M]. 西北大学出版社 , 张维吉等著, 1994
[5]  
古大陆边缘沉积地质文集[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刘本培等著, 1992
[6]  
造山带结构与演化的现代理论和研究方法[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杨巍然等著, 1991
[7]  
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及其演化[M]. 西北大学出版社 , 张国伟等著,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