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坳陷东部走滑构造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11
作者
胡贤根 [1 ]
谭明友 [2 ]
张明振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 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关键词
走滑构造; 郯庐断裂; 济阳坳陷东部;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07.05.027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为了提高走滑构造的研究程度,将济阳坳陷东部作为一个整体,应用构造解析方法,研究其走滑构造的形态、分类、组合形式及形成期次并探讨了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东部走滑断层分深层次和浅层次2种。深层次断层剖面上呈花状构造和复式Y字形,平面上具有主位移带,并有伴生构造;浅层次断层剖面上呈阶梯状,平面上无主位移带,呈雁列状,伴有半背斜。走滑断层的形成主要受控于郯庐断裂的活动,主要形成时期为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现今断层是在2期应力场机制下逐步发育演化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42 / 45+113 +11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大别山东端郯庐断裂带由走滑向伸展运动转换的Ar-Ar年代学记录 [J].
王勇生 ;
朱光 ;
宋传中 ;
刘国生 ;
向必伟 ;
李长城 ;
谢成龙 .
地质科学, 2006, (02) :242-255
[2]   郯庐断裂带中新生代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分布综述 [J].
杨占宝 .
地质力学学报, 2006, (01) :43-48+70
[3]   桩海地区的走滑和挤压构造特征 [J].
张明振 ;
付瑾平 ;
印兴耀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02) :5-7+103
[4]   郯庐断裂带肥东段走滑运动的40Ar/39Ar法定年 [J].
朱光 ;
牛漫兰 ;
刘国生 ;
王勇生 ;
谢成龙 ;
李长城 .
地质学报, 2005, (03) :303-316
[5]   走滑构造体系盆山耦合与区带分析 [J].
刘和甫 ;
李晓清 ;
刘立群 ;
廖群山 .
现代地质, 2004, (02) :139-150
[6]   鲁西地区的走滑断层 [J].
杨云岭 ;
郭栋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4, (02) :1-5+5
[7]   济阳坳陷中生代盆地演化及其与新生代盆地叠合关系探讨 [J].
吴智平 ;
李伟 ;
任拥军 ;
林畅松 .
地质学报, 2003, (02) :280-286
[8]   郯庐断裂带形成演化的年代学研究 [J].
陈宣华 ;
王小凤 ;
张青 ;
陈柏林 ;
陈正乐 ;
Harrison TMark ;
YinAn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2000, (03) :215-220
[9]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走滑构造与油气聚集 [J].
池英柳 ;
赵文智 .
石油学报, 2000, (02) :14-20+5
[10]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宗国洪 ;
肖焕钦 ;
李常宝 ;
施央申 ;
王良书 .
高校地质学报, 1999, (03) :275-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