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的源区、路径及其时间尺度的模拟研究

被引:28
作者
陈斌 [1 ,2 ]
徐祥德 [1 ]
卞建春 [3 ]
施晓晖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2] 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 亚洲季风区; 边界层源区; 输送路径; 时间尺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4 [大气环流];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基于NCEP/NCAR分析资料和拉格朗日轨迹输送模式FLEXPART,通过气块轨迹计算,对2005年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Troposphere to Stratosphere Transport,简称TST)的近地层源区、输送路径及其时间尺度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夏季亚洲季风区TST两个主要的边界层源区,一个是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另一个是青藏高原南部、孟加拉湾以及印度半岛中北部等地区,上述两个区域与夏季强对流的分布相一致。在对流层顶高度附近(约16km高度),两个近地层源区的垂直输送贡献相当。但进一步分析发现,穿越对流层顶高度的质量输送只有约10%能够进入20~22km高度的平流层中,且主要源于以青藏高原南侧为代表的南亚季风区(约贡献75%),这进一步强调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在全球TST过程中的重要地位。(2)轨迹分析显示,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进入平流层的"入口区"主要在(25°N~35°N,90°E~110°E)区域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TST路径受对流层上层南亚高压闭合环流、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和赤道东风急流的共同控制。(3)亚洲季风区TST两个主要的过程,一个是和夏季湿对流抬升直接联系的快速输送过程,它可以使近地层大气在1~2天内输送到平流层中,贡献了整个TST的10%~30%;另一个是大气辐射加热所致的大尺度垂直输送,该输送是一个相对的慢过程,时间尺度一般为5~30天。此结果意味着,源于地表的短生命周期的大气污染物可通过光化学反应过程对该区域平流层臭氧及其他大气痕量成分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495 / 50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2003~2004年冬季平流层爆发性增温动力诊断分析 [J].
陆春晖 ;
刘毅 ;
陈月娟 ;
管兆勇 .
大气科学, 2009, 33 (04) :726-736
[2]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过程中臭氧的垂直分布特征 [J].
邓淑梅 ;
陈月娟 ;
罗涛 ;
毕云 .
大气科学, 2009, (03) :459-467
[3]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区域穿越对流层顶质量通量的时空演变特征 [J].
樊雯璇 ;
王卫国 ;
卞建春 ;
孙绩华 ;
王颢樾 ;
谢应齐 ;
陈新梅 .
大气科学, 2008, (06) :1309-1318
[4]   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的多尺度过程特征及其与天气气候关系——研究进展 [J].
吕达仁 ;
陈泽宇 ;
卞建春 ;
陈洪滨 .
大气科学 , 2008, (04) :782-793
[5]   青藏高原上空H2O和CH4的分布和变化趋势分析 [J].
毕云 ;
陈月娟 ;
周任君 ;
房明惠 ;
许利 .
高原气象, 2008, (02) :249-258
[6]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交换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J].
陈洪滨 ;
卞建春 ;
吕达仁 .
大气科学, 2006, (05) :813-820
[7]   南亚高压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J].
苏东玉 ;
李跃清 ;
蒋兴文 .
干旱气象, 2006, (03) :68-74
[8]   从HALOE资料看青藏高原上空HCl分布及其与O3的关系 [J].
陈月娟 ;
施春华 .
高原气象, 2005, (01) :1-8
[9]   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臭氧变化的研究 [J].
周秀骥 ;
李维亮 ;
陈隆勋 ;
刘煜 .
气象学报, 2004, (05) :513-527
[10]   2000年北半球平流层、对流层质量交换的季节变化 [J].
杨健 ;
吕达仁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4, (02) :294-30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