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5 条
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氮素状况以及与植被地上绿色生物量形成关系的研究
被引:45
作者:
高英志
汪诗平
韩兴国
陈全胜
王艳芬
周志勇
张淑敏
杨晶
不详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3] 北京
来源: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放牧率;
草地恢复;
微生物氮;
氮循环;
内蒙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2 [草原土壤学];
学科分类号:
0713 ;
摘要:
研究了在不同放牧率下形成的不同退化阶段的草地各形态氮素(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无机氮和微生物氮)的变化情况,同时也研究了植被地上绿色生物量与各形态氮素季节变化的同步性关系。土壤全氮含量相对稳定,随草地植被状况和植物生长时期变化不大,说明土壤总氮库有相当的弹性。土壤硝态氮(NO-3 N)、铵态氮(NH+ 4 N)、无机氮(IN)和微生物氮(MicroN)季节变化明显。土壤MicroN和NO-3 N含量随植物生长逐渐降低,到植物枯黄期含量又回复到较高的水平;土壤NH+ 4 N含量随植物生长有逐渐升高的趋势;IN则随着植物的生长出现低_高_低_高的特点,且与植被地上绿色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R =- 0.2 4 7,p <0.0 1)。在放牧条件下草原植物优先利用NO-3 N,NO-3 N与植被地上绿色生物量有显著的负相关性,是形成草原植被地上绿色生物量的有效性氮素。MicroN能解释土壤IN 2 2.3%的变异(R2 =0.2 2 3,p <0.0 1),MicroN是土壤无机氮的重要来源。土壤NH+ 4 N与MicroN呈显著负相关(R =- 0.2 2 2,p <0.0 1),说明土壤微生物对土壤NH+ 4 N有偏好吸收。总体上,不同形态的氮素在各土壤层次间差异显著,随土壤层次的加深含量逐步降低。连续放牧 11年恢复两年后,各氮素组分对放牧压力消除的响应并不一致。土壤全氮含量与停止放牧
引用
收藏
页码:285 / 293
页数: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