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开放格局下的外源性金融危机:危机源甄别及其政策含义

被引:13
作者
李华民
机构
[1] 广东金融学院华南金融研究所
关键词
金融开放; 外源性危机; 金融虚拟化; 特许权价值; 国际游资; 国际流动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30.0 [];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摘要
金融虚拟化使得金融危机越来越孤立于宏观经济基础而爆发,并在金融体系内自循环。银行业开放因为本土银行机构特许权价值丧失和外国银行道德风险问题致使东道国银行业体系更加脆弱;资产账户开放背景下的国际游资流动方向的突然逆转可单独引发货币危机,并扩展成为全面金融危机。国际游资泛滥归因于国际储备货币主要供应国长期推行宽松货币政策所导致的全球流动性过剩,而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导向战略则为国际游资泛滥提供了资本依赖性战略背景。在主权国家意义上,中国继续实施对国际短期资本的严格控制,至少可以在短期内规避外源性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彻底转变,并因此弱化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是规避外源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出路。
引用
收藏
页码:124 / 13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外资引进战略与中国银行业改革:效率与稳定的权衡 [J].
艾洪德 ;
张羽 .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6, (04) :3-12
[2]   国际游资流入对我国宏观经济冲击机制分析 [J].
金雪军 ;
张雪芳 ;
李红坤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02) :112-121
[3]   国家退出、约束硬化与微观效率增进——中国国有银行改革困境的一种描述与求解 [J].
李华民 .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5, (06) :4-15+82
[4]   寡头均衡、绩效改善与金融稳定——中国银行业结构变迁的政策取向 [J].
李华民 .
金融研究, 2005, (08) :23-36
[5]   非均衡博弈、央行的微观独立性与最优金融稳定政策 [J].
陆磊 .
经济研究, 2005, (08) :32-43
[6]   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研究述评 [J].
谈儒勇 ;
丁桂菊 .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 (05) :40-46
[7]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对中国的启示 [J].
雷达 ;
于春海 .
经济研究参考, 2005, (47) :40-40
[8]   从韩国金融危机看国际金融体系的教训及改革 [J].
朴英哲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98, (03) :14-21
[9]   金融稳健与亚洲的可持续发展 [J].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98, (03)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