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甲斑蝥素对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44
作者
范跃祖
陈春球
赵泽明
孙伟
机构
[1]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
关键词
斑蝥素; 胆囊肿瘤; 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血管生成抑制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35.8 [胆囊、胆道肿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NCTD)对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建立荷瘤裸鼠胆囊癌模型和胆囊癌GBCSD细胞模型分别进行血管生成随机干预实验,实验分对照组、5氟尿嘧啶(5FU)组、不同浓度NCTD组、内皮抑素(ES)组、NCTD+5FU组和NCTD+内皮抑素组,每组10只。应用病理学检查、流式细胞术(FCM)、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CD34染色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观测荷瘤大小、凋亡率、瘤周血管形态和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2(Ang2)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TSP)、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因子(TIMP2)表达。结果(1)NCTD组裸鼠荷瘤MVD(4.1条±1.4条)明显少于5FU组(15.8条±5.9条)和对照组(17.6条±3.2条,均P<0.01);与ES组(4.5条±2.1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CTD组显微镜下见凋亡、片状坏死肿瘤细胞周围有血管破坏现象。荷瘤MVD与荷瘤体积(r=0.985,t=8.069,P<0.05)、细胞增殖/凋亡比(r=0.956,t=4.61,P<0.05)相关。(2)NCTD组荷瘤细胞VEGF(32.3%±5.6%)、Ang2蛋白表达(22.6%±3.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4.7%±4.2%及36.8%±8.7%)和5FU组(41.0%±4.4%及31.7%±1.8%)(均P<0.01),TSP(166.9%±8.9%)、TIMP2(180.4%±4.1%)蛋白表达则明显高于对照组(14.7%±1.1%及56.7%±0.8%)和5FU组(99.1%±2.8%及100.6%±18.4%)(均P<0.01),与E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Ang2表达与荷瘤MVD呈正相关,TSP、TIMP2表达则呈负相关。(3)NCTD应用后逆转录(RT)PCR检测显示,GBCSD细胞VEGFmRNA(578vs435)、Ang2mRNA(236vs139)特异性条带净面积(Pix)明显降低,TIMP2mRNA则明显增高(191vs421),与裸鼠荷瘤血管生成相关蛋白改变一致。结论NCTD可有效抑制、破坏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胆囊癌的增殖与生长。其机制可能与NCTD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直接破坏血管内皮细胞、改变血管内皮细胞PCNA/凋亡比、下调血管生成因子VEGF、Ang2和上调血管抑制因子TSP、TIMP2表达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693 / 69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去甲斑蝥素对荷瘤裸鼠胆囊癌移植瘤增殖和凋亡的体内干预实验 [J].
范跃祖 ;
赵泽明 ;
陈春球 ;
傅锦业 .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5, (07) :438-441
[2]   内皮抑素对胃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J].
张国锋 ;
王元和 ;
张明敖 ;
王强 ;
罗芸葆 ;
韩策然 ;
陆友国 ;
饶应阳 .
中华外科杂志, 2002, (01) :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