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套作大豆,振兴大豆产业

被引:185
作者
杨文钰 [1 ]
雍太文 [1 ]
任万军 [1 ]
樊高琼 [1 ]
牟锦毅 [2 ]
卢学兰 [2 ]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2] 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
关键词
套作大豆; 大豆产业; 振兴; 南方大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F326.1 [种植业];
学科分类号
0901 ;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中国大豆供求失衡,振兴大豆产业势在必行。北方大豆正面临单位土地产出率低带来的比较效益低下、产销分离引起的成本增加、大面积重迎茬种植带来的减产严重、油酯和蛋白质含量不高等不利因素,限制了进一步发展。套作大豆作为南方新型旱地多熟种植模式的主体作物,具有与主要粮食作物和谐共存,蛋白质含量高、利于食用和加工业的发展,减轻季节性干旱的危害、实现抗旱增收等优点,发展潜力巨大。作者认为稳定北方大豆面积,提高单产,大力发展南方套作大豆是振兴我国大豆产业的必然之路。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旱地新3熟“麦/玉/豆”模式的内涵、特点及栽培技术 [J].
雍太文 ;
任万军 ;
杨文钰 ;
樊高琼 ;
牟锦毅 .
耕作与栽培, 2006, (06) :48-50
[2]   南方丘陵地区旱地新三熟麦/玉/豆高效栽培技术 [J].
杨文钰 ;
张含彬 ;
牟锦毅 ;
任万军 ;
雍太文 ;
李兴佐 ;
陈平 ;
陈文 .
作物杂志, 2006, (05) :43-44
[3]   担起重振我国大豆产业的任务 [J].
尹宗伦 .
中国食品学报, 2006, (04) :1-5
[4]   西南地区干旱规律与节水农业发展问题 [J].
朱钟麟 ;
赵燮京 ;
王昌桃 ;
侯鲁川 .
生态环境, 2006, (04) :876-880
[5]   我国大豆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 [J].
曾昭海 ;
褚庆全 ;
赵晓萌 ;
胡跃高 ;
卢成 ;
康玉凡 .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5, (06) :43-48
[6]   中国大豆生产能力与未来供求平衡研究 [J].
刘爱民 ;
封志明 ;
阎丽珍 ;
于格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3, (04) :39-42
[7]   甘蔗套种大豆高效栽培技术 [J].
胡定汉 ;
罗祖国 ;
陈良美 ;
龚德祥 ;
刘先义 .
湖北农业科学, 2002, (02) :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