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公益诉讼激励机制的法律构造——以传统民事诉讼与环境公益诉讼的当事人结构差异为视角

被引:16
作者
陈亮
机构
[1] 西南政法大学应用法学院
关键词
当事人结构; 委托代理理论; 代理成本; 败诉方负担;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1 [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当事人结构对诉讼激励的法律构造有着决定性影响。诉讼当事人结构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在民事诉讼中,表层结构以当事人之间的对抗为其基本特征,决定着诉讼收益的有无;深层结构则表现为当事人在功能上的"三位一体",决定着诉讼收益的归属。二者共同作用,使得民事诉讼的激励机制内嵌于诉讼制度本身,激励着当事人的全部诉讼行为。环境公益诉讼当事人结构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表层结构上从对抗走向协作,而且表现在深层结构上"三位一体"的破裂,从而形成社会公众、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以及原告律师三者之间的双层委托代理关系,环境公益诉讼的激励困境由此产生。双层委托代理关系中高昂代理成本的存在决定了原告律师应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激励对象,而"败诉方负担规则"因同时具备正诉激励、滥诉预防与行为矫正三重功能而成为激励律师的最佳举措。
引用
收藏
页码:133 / 14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自我责任 [J].
李浩 .
法学研究, 2010, 32 (03) :120-133
[2]   纠缠于正诉激励与滥诉预防之间——美国环境公民诉讼中“败诉方负担”规则之考察 [J].
陈亮 ;
刘强 .
法律适用, 2007, (08) :90-92
[5]  
诉讼费用的性质与诉讼成本的承担[J]. 傅郁林.北大法律评论. 2001(01)
[6]   双层委托代理:苏南模式运行机制的理论实证分析 [J].
陆建新 .
学习与探索, 1997, (02) :4-16
[7]   公有制经济中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理论分析和政策含义 [J].
张维迎 ;
吴有昌 ;
马捷 .
经济研究, 1995, (04) :10-20
[8]  
为何环境公益诉讼叫好不叫座?[N]. 刘晓星.中国环境报. 2015 (008)
[9]  
美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适格规则研究[M]. 中国检察出版社 , 陈亮, 2010
[10]  
私法的理念[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加) 温里布,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