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山、南大巴山前缘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33
作者
李岩峰 [1 ]
曲国胜 [1 ]
刘殊 [2 ]
张虹 [2 ]
机构
[1]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2] 中石化西南研究院
关键词
双重构造; 滑脱层; 变形机制; 米仓山; 南大巴山;
D O I
10.16539/j.ddgzyckx.2008.03.006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在对四川盆地东北部盆山结合部地表地质和石油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米仓山前缘构造、南大巴山前缘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发现了二者的共性和不同,二者均以双重构造为主,通过古生代构造层的叠置,而迅速抬升出露地表,米仓山前缘以被动顶板双重构造为主,即典型的"三角带"构造,南大巴山前缘以主动顶板双重构造为其显著特征;初步分析了原因,区域滑脱层,特别是嘉陵江组-雷口坡组膏盐岩滑脱层及古生界泥页岩滑脱层,构成了顶板和底板逆冲断层,其间的台地相碳酸盐岩构成了断夹块,受米仓山早期基底隆升和侧向挤压,形成了被动顶板双重构造,南大巴山递进挤压变形,形成了主动顶板双重构造。
引用
收藏
页码:285 / 29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1]  
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M]. 科学出版社 , 张国伟等著, 2001
[12]  
前陆冲断带油气勘探[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贾承造等著, 2000
[13]  
Duplex style and triangle zone formation: insights from physical modeling[J] . Brent A. Couzens-Schultz,Bruno C. Vendeville,David V. Wiltschko.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 2003 (10)
[14]   柯坪塔格推覆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及其构造演化 [J].
曲国胜 ;
李亦纲 ;
陈杰 ;
宁宝坤 ;
李岩峰 ;
李军 ;
尹军平 .
地学前缘, 2003, (S1) :142-152
[15]   东秦岭—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与油气远景 [J].
高长林 ;
刘光祥 ;
张玉箴 ;
吉让寿 .
石油实验地质, 2003, (S1) :523-531
[16]   四川宣汉河口地区飞仙关早期碳酸盐蒸发台地边缘沉积特征 [J].
张静 ;
王一刚 .
天然气工业, 2003, (02) :19-22+11
[17]   四川盆地东部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J].
杨家静 ;
王一刚 ;
王兰生 ;
文应初 ;
刘划一 ;
周国源 .
沉积学报, 2002, (02) :349-352
[18]   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的构造特征与成因 [J].
卢华复 ;
陈楚铭 ;
刘志宏 ;
贾东 ;
王国强 ;
贾承造 .
石油学报, 2000, (03) :18-24+108
[19]   大巴山造山带及其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 [J].
乐光禹 .
矿物岩石, 1998, (S1) :14-21
[20]   汉南-米仓山区叠加东西向隆坳的北东向推覆构造 [J].
杜思清 ;
魏显贵 ;
刘援朝 ;
吴德超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8, (03) :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