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水循环变化机理与水资源调蓄

被引:22
作者
庞忠和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天山; 干旱区; 气候变化; 水循环变化; 水资源调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39 [水文循环与水文气象]; TV213 [水资源开发];
学科分类号
081501 ; 082802 ;
摘要
干旱区水资源紧缺,研究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营力作用下水循环变化机理,制定合理有效的调蓄对策,是应对全球变化的重要任务。新疆作为全球极端干旱区之一,近期水循环发生了显著变化。作为中国最西端及中亚地区的水资源发源地,天山发挥了中亚水塔的作用,其周边干旱区广泛分布,人类生存与生态系统受水资源变化影响十分强烈。近十年来,笔者在天山山区及其周边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开展了大气-地表-地下的多尺度水循环研究。本文从降水形成条件、地表水变化、地下水对地表水变化的响应等不同视角对水循环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水循环发生变化的机理及其水资源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干旱区水资源的调蓄途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和天山隆升在新疆产生雨影效应,新疆大气降水的水气来源以西风带水气为主,本地再循环水气在降水构成中仅占8%,区域造雨能力低下。双重因素长期作用导致新疆地区干旱化。天山山区与盆地相比,更有利于形成降水,加上冰雪储备丰厚,因此在区域水循环中占主导地位。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气温升高、降水增加、冰川融化加速、主要河流出山径流平均增加约10%,对于气候变化敏感的一些冰川河,增加可达40%以上,造成洪水灾害。下游荒漠中的绿洲,基本上没有降水,水循环由地表水主导,河道断流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发生态退化。塔里木河调水,在流域尺度上证明了这一点。天山山前地带的绿洲农业,是区域用水最多的环节,因而,也是调蓄水资源的有利位置。利用山前戈壁带有利的地质结构和快速循环的地下水,地下水库工程符合干旱区水循环基本规律,相对于平原水库具有明显优势。天山南北符合条件的储水构造很多,可调蓄水量可观。这一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蓄的模式,将成为干旱区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907 / 917+906 +90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1]   干旱内陆区依赖地下水的生态系统研究:以敦煌盆地为例 [J].
陈伟涛 ;
王焰新 ;
孙自永 ;
李亮 ;
黎志恒 ;
杨俊仓 ;
赵成 .
第四纪研究, 2014, 34 (05) :950-958
[2]   黑河流域河道径流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 [J].
姚莹莹 ;
刘杰 ;
张爱静 ;
李希 ;
田勇 ;
郑春苗 .
第四纪研究, 2014, 34 (05) :973-981
[3]   新疆地下储水构造及地下水库关键技术研究 [J].
邓铭江 ;
李文鹏 ;
李涛 ;
束龙仓 .
第四纪研究, 2014, 34 (05) :918-932
[4]   额济纳绿洲浅层地下水动态监测研究及其进展 [J].
王平 ;
于静洁 ;
闵雷雷 ;
徐永亮 ;
朱秉启 ;
张一驰 ;
杜朝阳 .
第四纪研究, 2014, 34 (05) :982-993
[5]   氚同位素在黑河流域水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J].
赵良菊 ;
阮云峰 ;
肖洪浪 ;
周茅先 ;
程国栋 .
第四纪研究, 2014, 34 (05) :959-972
[6]   新疆台兰河坎儿井式地下水库试验研究 [J].
裴建生 ;
庞忠和 ;
邓铭江 ;
杨辉琴 ;
李捷 .
第四纪研究, 2014, 34 (05) :941-949
[7]  
Groundwater circulation relative to water quality and vegetation in an arid transitional zone linking oasis, desert and river[J]. HUANG TianMing,PANG ZhongHe,CHEN YaNing,KONG YanLong.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25)
[8]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Occurrence of Groundwater Nitrate in an Alluvial Plain: A Multiple Isotopic Tracers Approach[J]. 庞忠和,袁利娟,黄天明,孔彦龙,刘记来,李义曼.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13(01)
[9]   台兰河山前地下水开发新途径 [J].
邓铭江 ;
李涛 ;
马长慧 ;
李辉 ;
姬永尚 .
水资源保护, 2011, 27 (06) :41-43
[10]   高寒流域同位素径流分割研究进展 [J].
孔彦龙 ;
庞忠和 .
冰川冻土, 2010, (03) :619-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