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济纳绿洲浅层地下水动态监测研究及其进展

被引:12
作者
王平 [1 ,2 ]
于静洁 [1 ]
闵雷雷 [3 ]
徐永亮 [4 ]
朱秉启 [1 ]
张一驰 [1 ]
杜朝阳 [1 ,5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2] Department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University of Arizona
[3]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4] 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5]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极端干旱区; 额济纳绿洲; 地下水动态; 生态输水;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1.74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2 ;
摘要
浅层地下水动态是影响与制约我国西北干旱区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绿洲生态系统维持与修复的根本要素之一。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额济纳绿洲浅层地下水动态变化的研究成果,结合典型观测站点的地下水水位与盐分自动监测(2010~2013年),回顾了该地区地下水监测站网的发展阶段,归纳了地下水年际动态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变化类型,综述了其驱动因素。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下降,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2000年生态输水之后,地下水位整体得到回升。根据地下水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以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典型区域:以河道渗漏补给与植被蒸腾作用为主的河岸带;以区域地下水侧向补给与潜水蒸发作用为主的荒漠戈壁带;以地下水依赖型生态系统蒸散发与区域地下水侧向补给作用为主的天然绿洲区;以地下水开采与人工回灌作用为主的人工绿洲区。研究认为,间歇性河流的渗漏补给以及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的蒸散发是该地区浅层地下水系统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此外,人为配置地表水资源与局部开采地下水资源加剧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改变了浅层地下水系统的天然动态。为了定量识别生态输水配置下的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及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下一阶段的研究应以地表水/地下水系统动态联合监测为基础,深入开展关键水文过程野外试验研究,同时强化人类调控下的水文过程多尺度综合模拟。
引用
收藏
页码:982 / 99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  
Groundwater circulation relative to water quality and vegetation in an arid transitional zone linking oasis, desert and river[J]. HUANG TianMing,PANG ZhongHe,CHEN YaNing,KONG YanLong.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25)
[2]   额济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王丹丹 ;
于静洁 ;
王平 ;
朱秉启 .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3, 11 (04) :51-55+66
[3]   额济纳三角洲地下水位年内动态变化特征分类分析 [J].
徐永亮 ;
于静洁 ;
王平 ;
闵雷雷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3, (04) :135-140
[4]  
Upgrading a regional groundwater level monitoring network for Beijing Plain,China[J]. Yangxiao Zhou,Dianwei Dong,Jiurong Liu,Wenpeng Li.Geoscience Frontiers. 2013(01)
[5]   黑河下游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及其原因 [J].
敖菲 ;
于静洁 ;
王平 ;
张一驰 .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 (04) :686-696
[6]   黑河流域生态输水对下游植被变化影响研究 [J].
张一驰 ;
于静洁 ;
乔茂云 ;
杨宏伟 .
水利学报, 2011, 42 (07) :757-765
[7]   额济纳荒漠绿洲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及其与地下水环境的关系分析 [J].
朱军涛 ;
于静洁 ;
王平 ;
王志勇 .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 (05) :480-489
[8]   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地下水时空分布模拟研究:研究区离散化与潜水蒸发空间化 [J].
赵传燕 ;
李守波 ;
冯兆东 .
中国沙漠, 2010, 30 (01) :198-203
[9]   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研究 [J].
赵传燕 ;
李守波 ;
冯兆东 ;
沈卫华 .
中国沙漠, 2009, 29 (02) :365-369+387
[10]   恢复生态地下水位的需水量及恢复方案研究——以额济纳盆地天然植被为例 [J].
胡广录 ;
赵文智 .
干旱区研究, 2009, 26 (01) :9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