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式治理悖论:常态治理的非常规化——基于网络“扫黄打非”运动分析

被引:99
作者
杨志军
机构
[1]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创新研究中心
[3] 贵州大学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
关键词
运动式治理; “扫黄打非”; 专项行动; 制度化过程; 常态治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0 [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运动式治理"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国家治理模式,其悖论内涵是以非常规方式开展常态化的治理行动。建国以来的运动式治理经历了从群众运动到严打运动再到专项治理的三大转变。聚焦专项治理时期的运动式治理,文章选取网络"扫黄打非"运动,即2007—2014年"整治互联网和手机传播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作为典型,从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网络"扫黄打非"运动的兴起及其工作机制、专项行动的个案成效四个方面加以考察,指出运动式治理悖论存在"决策经验主义"和"结果不确定性"两大基本内涵,具有四个基本特征:领导小组行使的政治权力凌驾于政府行政权力之上且常常混合不分;政治主体权力扩张与政治基体需求自主之间存在不同的运行轨迹;多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磨合才能产生整体共赢的效果;以数据展示行动的有效性和常态化并不意味着一种可持续的常态治理机制的建立。改革的时代需要改革的理论指导改革的实践,面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新型常态治理而非一种已有的常态治理行动被设为改革目标,运动式治理转型的关键是要在多元冲突中建立一个满足规范和共识的制度化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72+180 +180
页数:27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21]   “后税费”时代的基层治理:逻辑及方式——基于“新农保”试点推行的案例分析 [J].
扈映 ;
米红 ;
陈伟鑫 .
探索, 2012, (05) :158-162
[22]   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 [J].
周雪光 .
开放时代, 2012, (09) :105-125
[24]   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J].
周雪光 .
开放时代, 2011, (10) :67-85
[25]   解释与取向:运动式治理的制度主义视野——以“治庸问责”风暴为背景的分析 [J].
徐晓林 ;
朱国伟 .
学习与实践, 2011, (08) :86-94
[26]   当代中国治安体制与国家政权建设 [J].
陈周旺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19 (03) :18-25
[27]   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政体的整体性解释 [J].
冯仕政 .
开放时代, 2011, (01) :73-97
[28]   中国“小组”政治模式解析 [J].
周望 .
云南社会科学, 2010, (03) :14-18
[29]   运动式治理:一项关于土改的政治学分析 [J].
李里峰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04) :71-77
[30]   “小组政治”研究:内涵、功能与研究展望 [J].
吴晓林 .
求实, 2009, (03) :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