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灵山三种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被引:66
作者
方精云 [1 ]
刘国华 [2 ]
朱彪 [1 ]
王效科 [2 ]
刘绍辉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生态学系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关键词
碳密度; 碳通量; 碳循环; 山区; 温带森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1 [植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北京山地白桦林、辽东栎林和油松林的植被、地表凋落物和土壤碳储量,生物量净增量和凋落物量,以及植被和土壤呼吸的实际观测,构建了北京山地三种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结果表明,北京山地温带森林总碳密度在250~300tC·hm-2之间,其中植被碳密度为35~54tC·hm-2,土壤碳密度(深度为1m,包括地表凋落物)为209~244tC·hm-2.三种森林的植被生物量都处于增加之中,净增量为1.33~3.55tC·hm-2·a-1.凋落物量为1.63~2.34 tC·hm-2·a-1,群落植被呼吸量为2.19~6.93tC·hm-2·a-1,土壤异养呼吸量为1.81~3.49 tC·hm-2·a-1.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介于5.39~12.82tC·hm-2·a-1之间,其中约一半(46%~59%)转变为净初级生产力(3.20~5.89tC·hm-2·a-1).碳平衡分析表明,在研究时段(1992~1994)内,人工油松林是一个较大的碳汇(4.08tC·hm-2·a-1),而次生的白桦林和辽东栎林与大气之间的CO2交换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引用
收藏
页码:533 / 54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演替系列地下部分碳平衡及累积速率 [J].
周国逸 ;
周存宇 ;
LiuShuguang ;
唐旭利 ;
欧阳学军 ;
张德强 ;
刘世忠 ;
刘菊秀 ;
闫俊华 ;
温达志 ;
徐国良 ;
周传艳 ;
罗艳 ;
官丽莉 ;
刘艳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6) :502-510
[2]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碳循环的初步估算 [J].
桑卫国 ;
马克平 ;
陈灵芝 .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05) :543-548
[3]   森林群落呼吸量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的探讨 [J].
方精云 .
植物学报, 1999, (01) :88-94
[4]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初步研究 [J].
李意德 ;
吴仲民 ;
曾庆波 ;
周光益 ;
陈步峰 ;
方精云 .
生态学报, 1998, (04) :37-44
[5]   北京山地温带森林的土壤呼吸 [J].
刘绍辉 ;
方精云 ;
清田信 .
植物生态学报 , 1998, (02) :24-31
[6]   北京地区辽东栎呼吸量的测定 [J].
方精云,王效科,刘国华,康德梦 .
生态学报, 1995, (03) :235-244
[7]   鼎湖山地带性植被生物量、生产力和光能利用效率 [J].
彭少麟 ;
张祝平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4, (05) :497-502
[8]   北京西山(卧佛寺附近)人工油松林群落学特性及生物量的研究 [J].
陈灵芝 ;
任继凯 ;
鲍显诚 ;
陈清朗 ;
胡肄慧 ;
缪有贵 ;
李扬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1984, (03) :173-181
[9]   Biomass, production and nutrient distribution of a natural oak forest in central Korea [J].
Son, Y ;
Park, IH ;
Yi, MJ ;
Jin, HO ;
Kim, DY ;
Kim, RH ;
Hwang, JO .
ECOLOGICAL RESEARCH, 2004, 19 (01) :21-28
[10]   Forest carbon balance under elevated CO2 [J].
Hamilton, JG ;
DeLucia, EH ;
George, K ;
Naidu, SL ;
Finzi, AC ;
Schlesinger, WH .
OECOLOGIA, 2002, 131 (02) :25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