镭同位素示踪隆教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

被引:28
作者
郭占荣
黄磊
刘花台
袁晓婕
机构
[1] 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 镭同位素; 隆教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1.3 [水文地球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福建省漳州市隆教湾海水中镭同位素的研究,目的是评价海底地下水排泄量。在2007年6月的航次中,垂直于岸线的9km剖面上布置15个站位,每个站位用潜水泵采集表层海水样60L于塑料桶中。水样运回实验室后,立即用装有锰纤维的PVC管以虹吸的方式富集水样中的镭同位素,水通过PVC管的流速小于300ml/min。224Ra活度用连续射气法测定,测完224Ra后密封7d以上,然后用直接射气法测定226Ra活度。224Ra和226Ra活度都呈现自岸向海逐渐降低的规律,表明扩散控制镭同位素的分布,由224Ra获得68.83km2d-1的扩散系数,同时226Ra形成-0.963dpm100l-1km-1的活度梯度。用扩散系数和活度梯度建立的226Ra的离岸通量为6.62×1011dpmkm-2d-1,这个通量一定是得到SGD输入的镭支持,从而获得隆教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量是3.03×109m3km-2d-1。该排泄量包括陆源地下淡水排泄量和再循环海水排泄量,绝大部分可能是再循环海水,有待进一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647 / 65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 [1] 黄河农场地区地下水入海量FEFLOW软件数值模拟
    廖小青
    刘贯群
    袁瑞强
    叶玉玲
    李玉瑛
    [J]. 海洋科学进展, 2005, (04) : 446 - 451
  • [2] 莱州湾东岸海底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演化模式
    李福林
    陈学群
    张奇
    PETTIFER Geoff
    宋福山
    王潘平
    刘学忠
    姜克华
    刘竹梅
    [J]. 海洋科学进展, 2005, (02) : 190 - 196
  • [3] 黄河农场地区地下水入海通量的数值分析
    邱汉学
    郑西来
    张效龙
    陈友媛
    [J]. 海洋地质动态, 2003, (03) : 28 - 33+1
  • [4] 海水中224Ra快速富集和测定的新方法
    黄奕普
    谢永臻
    陈性保
    陈敏
    邱雨生
    [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3) : 699 - 705
  • [5] 天然水体中226Ra、228Ra的联合富集与测定
    谢永臻
    黄奕普
    施文远
    邱雨生
    [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S1) : 86 - 90
  • [6] Salt marsh 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as traced by radium isotopes[J] . Matthew A. Charette,Richard Splivallo,Craig Herbold,Marsha S. Bollinger,Willard S. Moore.Marine Chemistry . 2003 (1)
  • [7] Nutrient and Radium Fluxes from 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to Port Royal Sound, South Carolina[J] . Andrew M. Crotwell,Willard S. Moore.Aquatic Geochemistry . 2003 (3)
  • [8] Sources and fluxes of 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delineated by radium isotopes[J] . Willard S. Moore.Biogeochemistry . 2003 (1)
  • [9] Groundwater and pore water inputs to the coastal zone[J] . William C. Burnett,Henry Bokuniewicz,Markus Huettel,Willard S. Moore,Makoto Taniguchi.Biogeochemistry . 2003 (1)
  • [10] Using the radium quartet for evaluating groundwater input and water exchange in salt marshes
    Rama
    Moore, WS
    [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96, 60 (23) : 4645 - 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