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刑法中的目的犯

被引:6
作者
邵维国
吴晓红
机构
[1]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
[2] 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
关键词
目的犯; 第二种意义的犯罪目的; 价值; 分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1 [总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犯之“目的” ,实质是犯罪动机。为尊重现有刑法理论称谓 ,并与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相符 ,将这种目的称为“第二种意义的犯罪目的”是可取的。目的犯之目的 ,不是犯罪故意的内容。它是故意之外独立的主观要件。刑法分则将第二种意义的犯罪目的特别规定为犯罪构成要件的价值在于 :其一 ,只有具有第二种意义的犯罪目的 ,行为才能对客体造成侵害 ;其二 ,只有具有第二种意义的犯罪目的 ,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才能达到犯罪程度 ;其三 ,第二种意义的犯罪目的只是某些犯罪的特别主观要件 ,必须由刑法分则规定。刑法分则规定目的犯之目的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包含式的方式 ;二是明文规定的方式。据此 ,可将目的犯分为两类。
引用
收藏
页码:34 / 3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2]   论目的犯 [J].
刘明祥 .
河北法学, 1994, (01) :10-13
[3]  
刑法总论[M]. 法律出版社 , (日)野村稔著, 2001
[4]  
刑法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高铭暄, 2000
[5]  
犯罪通论[M]. 武汉大学出版社 , 马克昌主编, 1999
[6]  
刑法学[M]. 法律出版社 , 张明楷 著, 1997
[7]  
普通心理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孟昭兰主编, 1994
[8]  
刑法学[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苏惠渔主编, 1994
[9]  
犯罪构成要件理论[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日)小野清一郎著, 1991
[10]  
中国刑法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高铭暄主编,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