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源排放颗粒物采样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29
作者
孔少飞 [1 ,2 ]
白志鹏 [1 ,2 ]
陆炳 [1 ,2 ]
韩斌 [1 ,2 ]
郭光焕 [1 ,2 ]
机构
[1]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与防治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固定源; 颗粒物; 采样; 稀释通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831 [大气监测];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固定源是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而目前国内对固定源排放颗粒物的监测和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文章总结了国内外固定源标准采样方法,分析了现有采样技术和采样设备的不足之处。而模拟烟气排放到大气真实环境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的稀释采样正在成为研究固定污染源颗粒物排放特征的重要手段。文章阐述了固定源稀释通道采样技术的原理,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开发的采样设备的设备性能、影响因素和应用情况,指出稀释通道采样设备应向小型化、便携式方向发展,同时不断完善设备的监测指标体系和自动化水平,并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扩大设备的适用性范围,以满足不同燃料、不同燃烧方式、不同除尘方式、不同烟气湿度等固定源排放颗粒物的监测需要。
引用
收藏
页码:88 / 9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广州地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 [J].
崔明明 ;
王雪松 ;
苏杭 ;
张远航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3) :459-466
[2]   固定燃烧源颗粒物稀释采样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J].
李兴华 ;
段雷 ;
郝吉明 ;
易红宏 ;
郭兴明 .
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3) :458-463
[3]   厦门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源解析的研究 [J].
张学敏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 (11) :51-54+69+118
[4]   燃煤锅炉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特性及其形成机理的试验研究 [J].
高翔鹏 ;
徐明厚 ;
姚洪 ;
韩旭 ;
李雄浩 ;
隋建才 ;
刘小伟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7, (17) :11-17
[5]   固定源稀释通道的设计和外场测试研究 [J].
周楠 ;
曾立民 ;
于雪娜 ;
付琳琳 ;
邵敏 .
环境科学学报, 2006, (05) :764-772
[6]   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研究 [J].
朱先磊 ;
张远航 ;
曾立民 ;
王玮 .
环境科学研究, 2005, (05) :1-5
[7]   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在香港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 [J].
胥晓瑜 ;
傅立新 ;
马永亮 ;
周中平 .
四川环境, 2000, (04) :12-15
[8]   北京市大气小颗粒物的污染源解析 [J].
张晶 ;
陈宗良 ;
王玮 .
环境科学学报, 1998, (01) :64-69
[9]  
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新技术的应用──TEDA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实例[J]. 朱坦,白志鹏,陈威,谢晓玲.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6(01)
[10]  
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新技术的应用──TEDA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实例[J]. 朱坦,白志鹏,陈威,谢晓玲.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6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