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Ⅰ):天气特征、层结与水汽条件

被引:9
作者
孙明生 [1 ,2 ]
李国旺 [1 ]
尹青 [1 ]
牛震宇 [3 ]
高黎明 [1 ]
机构
[1] 北京军区空军气象中心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灾害天气重点实验室
[3] 部队分队气象台
关键词
特大暴雨; 暖区降水; 列车效应; 层结与水汽条件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常规、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北京"7.21"特大暴雨过程天气特征和环境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降水过程由锋前暖区和锋面降水组成。暖区降水持续时间长,小时雨量大,具有典型的"列车效应",是造成特大暴雨的主要降水过程。2)中高层低涡东移、副热带高压北抬、中低层低涡暖式切变线影响是暴雨主要形势特征,暴雨发生在低层低涡右前部暖式切变和高空强辐散气流下方。3)暴雨过程开始前对流层中低层存在双层湿暖盖。位势不稳定层结的建立机制主要与低层增湿和中层变干的湿度差动平流有关,而低层增湿和中层变干过程与中低层风向转变相关联。4)暴雨发生前0—6 h对流层整层不断增湿,且对流层中高层比低层增湿效应更加明显。与普通暴雨增湿过程和水汽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下层不同,深厚的湿度层次,较低的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是其显著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210 / 21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陶诗言院士对暴雨科学研究与预报的若干重大贡献 [J].
赵思雄 ;
孙建华 .
暴雨灾害, 2012, 31 (04) :293-297
[2]   2011年“6.12”闽西局地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 [J].
蔡菁 ;
冯晋勤 ;
刘瑞 ;
姚建岩 .
暴雨灾害, 2011, 30 (04) :349-357
[3]   利用探空资料判别北京地区夏季强对流的天气类别 [J].
雷蕾 ;
孙继松 ;
魏东 .
气象, 2011, 37 (02) :136-141
[4]   梅雨暴雨系统中的θse 暖盖 [J].
李毓芳 ;
鹿晓丹 ;
不详 .
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刊 , 1987, (01) :12-23
[5]   锋面假相当位温图和它对中国寒潮冷锋上界变化分析的应用 . [J].
顾震潮 ;
陈雄山 ;
许有丰 .
气象学报, 1958, (01) :44-56
[6]  
北京地区暴雨、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技术[M]. 气象出版社 , 孙明生, 2012
[7]  
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M]. 气象出版社 , 章国材等, 2007
[8]  
高等天气学[M]. 气象出版社 , 丁一汇 编著, 1991
[9]  
中国之暴雨[M]. 科学出版社 , 陶诗言 著, 1980
[10]  
暖盖型特强暴雨发生的局地条件 .2 杨红梅,雷雨顺. 北方天气文集 .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