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脉冲激光雷达分析上海地区一次灰霾过程

被引:54
作者
潘鹄 [1 ,2 ]
耿福海 [2 ]
陈勇航 [1 ]
贺千山 [2 ]
张华 [3 ]
亢燕铭 [1 ]
毛晓琴 [1 ,2 ]
王洪强 [1 ]
机构
[1]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上海市气象局
[3]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关键词
灰霾; 气溶胶; 激光雷达; 消光系数;
D O I
10.13671/j.hjkxxb.2010.11.003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分析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期间浦东新区灰霾天气出现的特征,并以2008年12月19日至2008年12月21日一次典型的灰霾天气过程为例,利用激光雷达(Light laser detection and ranging,简称Lidar)数据资料反演得到气溶胶消光系数及其强度图和廓线图,结合地面气象数据和气溶胶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灰霾天气形成的原因.一年的观测资料表明,上海地区冬季和春季易产生灰霾天气,冬季出现重度霾最多,秋季和夏季灰霾天气较少.较弱的太阳辐射以及静风、小风是导致灰霾天气发生的重要原因,且高湿度的霾天气对能见度影响更大.大气边界层(以下简称边界层)高度变化决定着灰霾天气发生的强度,当边界层高度在1km左右时,易发生轻微霾天气,当边界层高度降至600m左右时,易发生中度、重度霾天气,而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决定着边界层高度的变化.轻微霾天气下,大气气溶胶垂直分布最强消光值约为0.15km-1,而重霾天气下可达0.30km-1以上.本次霾过程还受地面颗粒物排放的影响,主要是PM1和PM2.5,且在消光作用中散射性气溶胶的贡献大于吸收性气溶胶.轻微霾天气下PM2.5浓度为50μg·m-3,黑碳浓度为5000ng·m-3,浊度为200Mm-1,而重度霾时则分别达到200μg·m-3、24000ng·m-3和1400Mm-1.随着此次霾的出现,整层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550nm)不断增加,在重度霾时达到0.6左右,Angstrom指数在重度霾时显著降低,表明有大颗粒物导入,说明此次重度霾天气的发生还与气溶胶的输送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2164 / 217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珠江三角洲黑碳气溶胶及其辐射特性的观测研究
    吴兑
    毛节泰
    邓雪娇
    铁学熙
    张远航
    曾立民
    李菲
    谭浩波
    毕雪岩
    黄晓莹
    陈静
    邓涛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11) : 1542 - 1553
  • [2] 南京地区大气灰霾的数值模拟
    胡荣章
    刘红年
    张美根
    蒋维楣
    张予燕
    [J]. 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9 (04) : 808 - 814
  • [3] 大城市区域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信号发布
    吴兑
    [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8, (09) : 1 - 7
  • [4] 南京地区霾天气特征分析
    童尧青
    银燕
    钱凌
    安俊琳
    [J].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05) : 584 - 588
  • [5] 细粒子污染形成灰霾天气导致广州地区能见度下降
    吴兑
    邓雪娇
    毕雪岩
    李菲
    谭浩波
    廖国莲
    [J].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01) : 1 - 6
  • [6] 西藏那曲与北京郊区对流层气溶胶的微脉冲激光雷达测量
    刘诚
    明海
    王沛
    谢建平
    杨辉
    赵南京
    谢品华
    竹内延夫
    小池俊雄
    [J]. 光子学报, 2006, (09) : 1435 - 1439
  • [7] 珠江三角洲大气灰霾导致能见度下降问题研究
    吴兑
    毕雪岩
    邓雪娇
    李菲
    谭浩波
    廖国莲
    黄健
    [J]. 气象学报, 2006, (04) : 510 - 517+538
  • [8] 北京城市大气混合层与气溶胶垂直分布观测研究
    贺千山
    毛节泰
    [J]. 气象学报, 2005, (03) : 374 - 384
  • [9] 北京地区对流层中上部云和气溶胶的激光雷达探测
    邱金桓
    郑斯平
    黄其荣
    夏其林
    杨理权
    王文明
    潘继东
    孙金辉
    [J]. 大气科学, 2003, (01) : 1 - 7
  • [10] Micro-Pulse Lidar Measurements of Aerosol Vertical Structure over the Loess Plateau[J] . Huang Jian-Ping,Huang Zhong-Wei,Bi Jian-Rong,Zhang Wu,Zhang Lei.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 20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