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2 条
低纬高原一次飑线过程的地闪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13
作者:
尹丽云
[1
]
张杰
[2
]
张腾飞
[1
]
许迎杰
[1
]
机构:
[1] 不详
[2] 云南省气象台
[3] 不详
[4] 云南省气象信息中心
[5] 不详
来源:
关键词:
飑线;
正、负地闪;
回波强度;
辐合;
云顶亮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7.3 [大气电现象(大气电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雷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Y-2E红外卫星资料,分析了滇西南一次典型飑线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切变线云带内的对流单体与台风外围对流单体合并形成的典型飑线过程。在飑线发展初期,负地闪占主导地位,地闪频数在波动中缓慢增加;在飑线成熟阶段,地闪频数较高,负地闪频数达到最大峰值前10~15min,正地闪出现最大峰值;在飑线减弱阶段,地闪频数急速下降,正地闪所占比例急剧增加,当正地闪所占比例超过地闪总数的8%以上时,地闪活动开始呈减弱特征。负地闪主要发生在强对流区(>40dBz),对应着径向速度场上的辐合区,密集的正地闪发生在飑线成熟阶段,对应着辐合区附近>40dBz的强回波区域,稀疏的正地闪发生在强回波外围的云砧或稳定性降水部位。在飑线整个发展阶段,-10℃,-20℃层高度上雷达回波强度的每一次跳跃变化都对应着地闪频数的跳跃发展,且-10℃和-20℃层高度上雷达回波强度总在地闪频数变化之前6~30min。负地闪集中出现在-92~-90℃和-76~-74℃的云区,而正地闪集中发生在-90~-60℃的云区。
引用
收藏
页码:1100 / 1109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