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比湖流域能源消费碳足迹与植被碳承载力研究

被引:2
作者
朱旻 [1 ,2 ]
王让会 [1 ,2 ]
吕雅 [1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中国气象局树木年轮理化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足迹; 植被碳承载力; GIS; RS;
D O 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4.10.079
中图分类号
X173 [环境植物学];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基于RS与GIS技术,利用遥感数据、统计数据、气象数据等多元数据,实现了对2008年艾比湖流域能源消费碳足迹、植被碳承载力以及能源消费碳压力与赤字的空间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艾比湖流域2008年能源消费总量为294.57万t标准煤,能源消费碳足迹为33.01万hm2,生产性土地生态系统净生产力为303.8万tC,植被碳承载力为45.76万hm2,全流域平均能源消费碳压力为0.721,能源消费碳赤字呈盈余,盈余量为12.75万hm2。各市、县的能源消费碳足迹等因子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而差异明显,空间差异性较大。
引用
收藏
页码:2278 / 228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关系研究 [J].
张丽峰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 25 (05) :1-7
[2]   基于STIRPAT模型的能源消费碳足迹变化及影响因素——以江苏省苏锡常地区为例 [J].
卢娜 ;
曲福田 ;
冯淑怡 ;
邵雪兰 .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 (05) :814-824
[3]   利用CASA模型模拟西南喀斯特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J].
董丹 ;
倪健 .
生态学报, 2011, 31 (07) :1855-1866
[4]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足迹研究综述 [J].
耿涌 ;
董会娟 ;
郗凤明 ;
刘竹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10) :6-12
[5]   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 [J].
赵荣钦 ;
黄贤金 .
地理研究, 2010, 29 (09) :1639-1649
[6]   1995—2005年中国碳排放核算及其因素分解研究 [J].
孙建卫 ;
赵荣钦 ;
黄贤金 ;
陈志刚 .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 (08) :1284-1295
[7]   1995~2007年新疆耕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J].
杨蕾蕾 ;
刘新平 .
新疆农业科学, 2010, 47 (07) :1456-1460
[8]   我国碳排放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 [J].
徐大丰 .
江西社会科学, 2010, (04) :79-82
[9]   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 [J].
朱永彬 ;
王铮 ;
庞丽 ;
王丽娟 ;
邹秀萍 .
地理学报, 2009, 64 (08) :935-944
[10]  
Carbon Balance in an Alpine Steppe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J]. Zhi-Yong Pei1,Hua Ouyang2,Cai-Ping Zhou2 and Xing-Liang Xu2(1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Beijing 100038,China;2Key Laboratory of Ecosystem Network Observation and Modelling,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