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近红外检测模型建立及可靠性分析

被引:36
作者
闫龙 [1 ]
蒋春志 [1 ]
于向鸿 [2 ]
杨春燕 [1 ]
张孟臣 [1 ]
机构
[1]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石家庄分中心河北省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关键词
大豆; 近红外; 蛋白质; 脂肪;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和食用油来源,目前常用的蛋白质和脂肪化学分析方法不仅操作步骤繁琐,而且籽粒粉碎而不能延续后代,在大豆品质改良的后代选育过程中的应用受到限制。为明确快速、简便、非破坏籽粒的近红外检测方法利用的可行性。利用4个建模样品集,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3个近红外大豆粗蛋白、粗脂肪籽粒检测模型和1个粉末检测模型。通过重新采集8个不同蛋白质和油份含量的大豆样品检测分析,并送检权威检测部门进行化学分析比较,分析近红外检测的可靠性。通过稳定性、一致性等分析表明,合适的建模样品集是正确建模的前提,在所建3个籽粒模型中,以含415个大豆材料的样品集所建模型(M6)可靠性最好;分析结果还表明,近红外检测结果与化学分析结果一致,在需要保存籽粒完好的大豆杂交分离世代或大量样品检测时,用近红外检测代替化学分析是可行的。
引用
收藏
页码:833 / 83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 [1]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in plant breeding: From publications to practice
    Xu, Yunbi
    Crouch, Jonathan H.
    [J]. CROP SCIENCE, 2008, 48 (02) : 391 - 407
  • [2] Genome-wide introgression lines and their use in genetic and molecular dissection of complex phenotypes in rice (Oryza sativa L.)
    Li, ZK
    Fu, BY
    Gao, YM
    Xu, JL
    Ali, J
    Lafitte, HR
    Jiang, YZ
    Rey, JD
    Vijayakumar, CHM
    Maghirang, R
    Zheng, TQ
    Zhu, LH
    [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2005, 59 (01) : 33 - 52
  • [3] NIR spectroscopy: a rapid-response analytical tool
    Blanco, M
    Villarroya, I
    [J]. TRAC-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2, 21 (04) : 240 - 250
  • [4] Protein content of single kernels of wheat by near-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Delwiche, SR
    [J]. 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 1998, 27 (03) : 241 - 254
  • [5] 大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邱丽娟;常汝镇等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 [6] 黄淮海夏大豆及品种参数.[M].李卫东等; 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 [7]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粮油储藏及其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刘晓庚
    [J]. 粮食储藏, 2007, (01) : 29 - 35
  • [8] 利用近红外光谱法测定玉米籽粒含油量的研究
    方彦
    王汉宁
    [J]. 西北农业学报, 2007, (01) : 111 - 113
  • [9] 水稻蛋白质含量NIR模型适配范围的研究
    吴金红
    张洪江
    梅捍卫
    李荧
    杨华
    王晓珊
    林榕辉
    罗利军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12) : 2435 - 2440
  • [10] 近红外透射光谱法(NITS)分析大豆品质的研究
    姚鑫淼
    张瑞英
    李霞辉
    程爱华
    张晓波
    高春霞
    [J]. 大豆科学, 2006, (04) : 417 - 42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