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生烃运移的激光—荧光和有机包裹体研究

被引:5
作者
刘德汉
肖贤明
贾蓉芬
申家贵
刘祖发
王云鹏
耿安松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
激光应用; 显微镜; 荧光分析; 碳酸盐岩; 生油岩评价; 油气运移; 有机包裹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我国分布较广的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大多数热演化程度较高,损失了很多荧光信息,给烃源岩的荧光观测与评价带来了很大困难。采用新组装的激光一荧光显微系统进行研究,获得了很多有意义的结果。烃源岩中显微有机组分的荧光观测范围由烃源岩成熟度的镜质组反射率 R。小于1.3%扩大到等效镜质组反射率 R。达1.8%左右;岩石中矿物荧光沥青的观测范围可达 R。在2.4%以上,3.3%以下。采用功率较高的激光—荧光显微系统,其观测结果能充分揭示由矿物晶间荧光沥青和包裹烃构成的碳酸盐烃源岩排烃运移微网络体系以及由层面、缝合线、裂隙与不整合面等构成的油气运移的综合体系。对鄂尔多斯、塔里木和四川等盆地分别选取了若干样品进行观测研究,在以往用常规显微镜很难见到荧光的烃源岩中发现了多种显微有机组分的大量荧光信息,为高成熟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的判识与油气评价提供了新的依据。在鄂尔多斯盆地等效镜质组反射率达1.60%~1.74%的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和条纹状碳酸盐岩样品中发现广泛分布有强荧光的 G.prisca 粘球形藻、层状藻、结构藻和藻屑等有利于生烃的原始显微有机组分及矿物晶间荧光沥青,并在白云岩孔洞中发现他形充填状和球粒状高演化储集层沥青,表明这类碳酸盐岩为有实际生烃、排烃现象的烃源岩。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6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长庆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奥陶系气藏成因 [J].
夏新宇 ;
赵林 ;
李剑锋 ;
张文正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9, (10) :1116-1119
[2]   显微组分荧光机理及其应用 [J].
赵长毅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6, (02) :8-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