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网络活动踪迹信息保护研究——兼评中国Cookie隐私权纠纷第一案

被引:14
作者
张璐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Cookie技术; 网络踪迹信息; 人格权益; 财产权益; 个人信息保护;
D O I
10.16494/j.cnki.1002-3933.2019.05.011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互联网服务商收集并利用个人网络活动踪迹信息进行商业化使用的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从人格权益看,个人网络踪迹信息因直接或间接的身份识别性,具有了人格权的属性,加之我国法律对人格权采"全面列举具体人格权+抽象的一般人格利益保护"的立法模式,从而获得保护的应有之义;从财产权益看,个人网络踪迹信息因具有交易价值和稀缺性,在大数据时代具有重大的商业利益,可被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条规定的"其他财产权益"所包括。鉴于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尚处于起步阶段,现行法的模糊给诉讼实践带来了困难,建议将个人网络活动踪迹信息纳入个人信息权的保护范围,针对个人网络活动踪迹信息区分为敏感信息和一般信息并采取不同的保护模式,从信息的采集、利用、处理等多方面,规范个人网络活动踪迹信息商业化的使用行为。
引用
收藏
页码:133 / 148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基于cookie的精准广告投放技术及其法律边界刍议 以朱烨诉百度公司隐私权纠纷为视角 [J].
张晓阳 .
电子知识产权, 2015, (09) :81-87
[2]   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 [J].
张新宝 .
中国法学, 2015, (03) :38-59
[3]   论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以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界分为中心 [J].
王利明 .
现代法学, 2013, 35 (04) :62-72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法学理论研究 [J].
蔡立东 ;
曹险峰 .
当代法学, 2013, 27 (03) :3-13
[5]   个人信息保护法研究 [J].
齐爱民 .
河北法学, 2008, (04) :15-33
[6]  
信息性隐私权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 张民安, 2014
[7]  
侵权责任法研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王利明, 2010
[8]  
网络时代的民商法理论与实践[M]. 人民法院出版社 , 刘德良, 2008
[9]  
美国侵权法[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美) 约翰逊, 2004
[10]  
美国隐私法[M].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阿丽塔·L.艾伦(AnitaL.Allen),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