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1951—2006年黑龙江省积雪初终日期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23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栋梁
[
1
]
刘玉莲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黑龙江省气候中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刘玉莲
[
2
]
于宏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黑龙江省气候中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于宏敏
[
2
]
李永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黑龙江省气候中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李永生
[
2
]
机构
: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黑龙江省气候中心
来源
:
冰川冻土
|
2009年
/ 31卷
/ 06期
关键词
:
黑龙江;
积雪初日;
积雪终日;
EOF;
趋势系数;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P426.635 [];
学科分类号
:
0706 ;
070601 ;
摘要
:
利用黑龙江省1951-2006年积雪初终日期资料,采用统计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积雪初终日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多年平均有5.5个月的可积雪期,积雪初日北早南晚,南北相差1个月;终日南早北晚,南北相差1.3个月.积雪初日推后1.9d.(10a)-1,终日提早1.6d.(10a)-1.积雪初/终日期的退后/提前主要在较低纬度的平原地区.
引用
收藏
页码:1011 / 101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河套及其邻近不稳定积雪区积雪日数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惠英
;
李栋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李栋梁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文
.
冰川冻土,
2009,
31
(03)
:446
-456
[2]
青海地区常规观测积雪资料对比及积雪变化趋势研究
[J].
雷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雷俊
;
方之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方之芳
.
高原气象,
2008,
(01)
:58
-67
[3]
青海南部冬季积雪和雪灾变化的特征及其预评估
[J].
时兴合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青海省气候中心
青海省气候中心
时兴合
;
秦宁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青海省气候中心
青海省气候中心
秦宁生
;
李栋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青海省气候中心
李栋梁
;
唐红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青海省气候中心
青海省气候中心
唐红玉
;
汪青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青海省气候中心
青海省气候中心
汪青春
;
冯蜀青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青海省气候中心
冯蜀青
;
马占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青海省气候中心
青海省气候中心
马占良
.
山地学报,
2007,
(02)
:245
-252
[4]
1960-2003年新疆山区与平原积雪长期变化的对比分析
[J].
崔彩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崔彩霞
;
杨青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杨青
;
王胜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王胜利
.
冰川冻土,
2005,
(04)
:486
-490
[5]
1993—2002年中国积雪水资源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
[J].
车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车涛
;
李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李新
.
冰川冻土,
2005,
(01)
:64
-67
[6]
新疆积雪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J].
李培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
李培基
.
气象学报,
2001,
(04)
:491
-501
[7]
1951~1997年中国西北地区积雪水资源的变化[J]. 李培基.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S1)
[8]
青藏高原积雪分布与变化特征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柯长青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培基
.
地理学报,
1998,
(03)
:19
-25
[9]
青藏高原积雪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培基
.
地理学报,
1996,
(03)
:260
-265
[10]
中国近100年来4个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
[J].
施能,陈家其,屠其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气象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施能,陈家其,屠其璞
.
气象学报,
1995,
(04)
:431
-439
←
1
2
→
共 14 条
[1]
河套及其邻近不稳定积雪区积雪日数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惠英
;
李栋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李栋梁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文
.
冰川冻土,
2009,
31
(03)
:446
-456
[2]
青海地区常规观测积雪资料对比及积雪变化趋势研究
[J].
雷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雷俊
;
方之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方之芳
.
高原气象,
2008,
(01)
:58
-67
[3]
青海南部冬季积雪和雪灾变化的特征及其预评估
[J].
时兴合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青海省气候中心
青海省气候中心
时兴合
;
秦宁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青海省气候中心
青海省气候中心
秦宁生
;
李栋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青海省气候中心
李栋梁
;
唐红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青海省气候中心
青海省气候中心
唐红玉
;
汪青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青海省气候中心
青海省气候中心
汪青春
;
冯蜀青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青海省气候中心
冯蜀青
;
马占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青海省气候中心
青海省气候中心
马占良
.
山地学报,
2007,
(02)
:245
-252
[4]
1960-2003年新疆山区与平原积雪长期变化的对比分析
[J].
崔彩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崔彩霞
;
杨青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杨青
;
王胜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王胜利
.
冰川冻土,
2005,
(04)
:486
-490
[5]
1993—2002年中国积雪水资源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
[J].
车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车涛
;
李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李新
.
冰川冻土,
2005,
(01)
:64
-67
[6]
新疆积雪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J].
李培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
李培基
.
气象学报,
2001,
(04)
:491
-501
[7]
1951~1997年中国西北地区积雪水资源的变化[J]. 李培基.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S1)
[8]
青藏高原积雪分布与变化特征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柯长青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培基
.
地理学报,
1998,
(03)
:19
-25
[9]
青藏高原积雪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培基
.
地理学报,
1996,
(03)
:260
-265
[10]
中国近100年来4个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
[J].
施能,陈家其,屠其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气象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施能,陈家其,屠其璞
.
气象学报,
1995,
(04)
:431
-439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