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羌塘地区侏罗纪颗石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13
作者
陈兰
伊海生
胡瑞忠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贵阳,四川成都,贵州贵阳
关键词
藏北; 羌塘地区; 侏罗纪; 钙质超微化石; 颗石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1 [普通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藏北羌塘地区出现了两套代表深水相沉积的黑色岩系,成为该区研究中的又一热点。最近通过扫描电镜,首次发现黑色岩系中含有数量丰富但属种比较单一的钙质超微化石——颗石藻(Cocco-lithophore)。经鉴定,主要是Ellipsagelosphaera sp.(椭圆晶球颗石藻未定种),结合菊石化石,认为其时代归属于侏罗纪。这一重大发现标志着在西藏特提斯最东部侏罗纪地层中颗石藻化石的存在。文中初步识别了Ellipsagelosphaera sp.及其分布、时代。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含颗石藻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富,认为这两套深水相黑色岩系的出现特别是以颗石藻输入为主的烃源层可能是因为颗石藻的勃发。颗石藻的发现,对研究区烃源岩的空间分布可能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613 / 61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藏北羌塘地区地层新资料 [J].
伊海生 ;
林金辉 ;
赵兵 ;
李勇 ;
石和 ;
朱利东 .
地质论评, 2003, (01) :59-65
[2]   藻类勃发——湖相油源岩形成的一种重要机制 [J].
刘传联 ;
徐金鲤 ;
汪品先 .
地质论评, 2001, (02) :207-210+8
[3]   颗石藻与海洋、环境关系之探讨 [J].
侯奎 ;
陈镇东 ;
陈延成 .
化工矿产地质, 1999, (01) :31-39+56
[4]   海南岛西北部早上新世晚期颗石藻类组合的发现及沉积环境分析 [J].
钟石兰 .
古生物学报, 1994, (04) :404-415+529-531
[5]   云南省晋宁梅树村地区下寒武统发现颗石藻化石 [J].
侯奎,田兴有,陈延成,宣志强,刘秀清,柏俊生 .
地质科学, 1994, (02) :130-136+211-212
[6]   第三纪颗石藻类生物地层带的应用及分统的标志种 [J].
钟石兰 .
地层学杂志, 1992, (02) :143-149
[7]   中国南方泥盆系的颗石藻 [J].
侯奎 ;
田兴有 ;
陈延成 ;
宣志强 ;
刘秀清 ;
柏俊生 .
地质科学, 1991, (03) :239-245+307
[8]  
微体古生物学教程[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郝诒纯, 1993
[9]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M]. 地质出版社 , 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文集编委会编, 1985
[10]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M]. 地质出版社 , 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文集编委会编,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