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评价

被引:25
作者
孙昕■
常春
郭岩
钮文异
吕姿之
高源
不详
机构
[1]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
[2]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北京
[3] 北京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安全性行为; 同伴教育; 效果评价; 追踪;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193 [卫生宣传教育];
学科分类号
1004 ; 120402 ;
摘要
目的 评价在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近期和中期效果。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 ,以北京某外国语大学一年级 4 19名新生为研究对象 ,以班为单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结果 教育前两组在各方面具有可比性。教育后一周 ,干预组男女生艾滋病知识的净增长率分别为 4 1 5 %和6 4 6 % ,安全性行为知识的净增长率分别为 18 8%和 78 9% ,预防艾滋病自我效能的净增长率分别为 5 5 %和8 2 % ,持有安全性行为意向的净增长率分别为 5 4 %和 9 1%。同伴教育在女生中产生了持续效果 ,教育后一年半 ,艾滋病和安全性行为知识的净增长率仍在 18%以上 ,安全性行为意向和自我效能仍在 5 %左右。结论 同伴教育适用于大学生 ,近期、中期效果明显 ,可以在大学生中继续推广。
引用
收藏
页码:107 / 109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上海师范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和安全性行为的同伴教育 [J].
仇玉兰 ;
施榕 ;
毛达娟 ;
邬红梅 ;
丘新尧 ;
王永娣 ;
R.V.Short ;
高源 .
中国学校卫生, 2001, (03) :205-207
[2]   参与性教学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J].
陈云霞 .
中国学校卫生, 2001, (02) :146-146
[3]   医学生预防艾滋病/性病同伴教育效果追踪评价 [J].
曾阳 ;
常春 ;
吕姿之 ;
高源 .
中国健康教育, 1999, (11) :20-23
[4]  
Adolescent AIDS Prevention in Context: The Impact of Peer Educator Qualities and Classroom Environments on Intervention Efficacy[J] . Emily J. Ozer,Rhona S. Weinstein,Christina Maslach,David Siegel.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 199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