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明清时期五百余年旱灾史研究

被引:4
作者
张学渝 [1 ]
李伯川 [2 ]
机构
[1]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
[2] 云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关键词
云南; 明清时期; 旱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48 [明(1368~1663年)]; X43 [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602 ; 083002 ; 0837 ;
摘要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旱灾多发的地区,明清时期云南地区的旱灾尤其突出。总体来看,明清时期云南地区的旱灾表现出发生时间频繁、发生地域普遍和影响广泛三大特征。两代历史中各种层面的灾害应对措施并行,政府层面有荒政制度和赈济、平粜、兴修水利等辅助性措施,民间层面有挖食野菜、引进抗旱作物、迁移等措施。云南明清时期五百余年旱灾史为我们正确认识云南"三年连旱"提供了历史的思考视角。
引用
收藏
页码:112 / 117+122 +12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中国古代的灾荒理念 [J].
卜风贤 .
史学理论研究, 2005, (03) :28-39+158
[2]   云南马铃薯栽培历史、耕作制度和民族特色的地方品种资源 [J].
孙茂林 ;
李云海 ;
李先平 .
中国农史, 2004, (04) :14-18
[3]   清代云南米价的上涨及其对策 [J].
王水乔 .
云南学术探索, 1996, (05) :51-54
[4]   明代云南地区的水利工程 [J].
方慧,方铁 .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04) :86-90
[5]   云南古代灾情考略 [J].
古永继 .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 (02) :68-73
[6]   清代救灾的基本程序 [J].
李向军 .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2, (04) :154-156
[7]   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 [J].
陈树平 .
中国社会科学, 1980, (03) :187-204
[8]   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二) [J].
何炳棣 .
世界农业, 1979, (05) :21-31
[9]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M]. 气象出版社 , 温克刚主编, 2006
[10]  
昆明市志[M]. 人民出版社 , 昆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