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归责论在财产犯罪案件中的运用

被引:10
作者
周光权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条件说; 客观归责论; 规范判断; 财产犯罪;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国内目前反对客观归责论的学者对很多问题的讨论还比较粗放,认为客观归责论"只能顾及部分犯罪"的主张也并不具有说服力。传统因果关系理论的事实判断色彩浓厚,客观归责论是在因果关系得以证成前提下的归责评价,是一种规范判断,具有限制犯罪成立范围的功效。当下比较要紧的是承认客观归责的规范判断方法论,至于其下位规则的具体内容如何则见仁见智。对于客观归责论的下位规则可以从正面和反面分别考虑。无论是在司法解释中还是在部分疑难案件的处理中,我国实务上都并不排斥客观归责论的思考方法。在诈骗罪、合同诈骗罪、职务侵占罪以及贪污罪等广义的财产性犯罪中,在条件因果关系之外,运用客观归责论对行为与结果的关联性进行检验,可以确保定罪结论更为妥当,说理也更为充分。理论上关于客观归责论只能适用于侵犯人身罪或者适用范围极其有限的误区由此可以消除。
引用
收藏
页码:34 / 45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不作为犯中客观归责理论的适用 [J].
孙运梁 .
清华法学, 2016, 10 (04) :148-161
[2]   行为无价值论与客观归责理论 [J].
周光权 .
清华法学, 2015, 9 (01) :130-144
[3]   也谈客观归责理论 兼与周光权、刘艳红教授商榷 [J].
张明楷 .
中外法学, 2013, 25 (02) :300-324
[4]   客观归责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兼与刘艳红教授商榷 [J].
周光权 .
中外法学, 2012, 24 (02) :225-249
[5]   客观归责理论:质疑与反思 [J].
刘艳红 .
中外法学, 2011, 23 (06) :1216-1236
[6]   从归因到归责:客观归责理论研究 [J].
陈兴良 .
法学研究, 2006, (02) :70-86
[7]  
刑法总论的思之道·乐之道[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佐伯仁志, 2017
[8]  
刑法学[M]. 法律出版社 , 张明楷, 2016
[9]  
德国刑法学总论[M]. 法律出版社 , (德)克劳斯·罗克辛(ClausRoxin)著, 2005
[10]  
当代刑法思潮[M].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许玉秀著,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