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动员中的国家与社会——以“免费午餐”为例

被引:23
作者
刘秀秀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网络动员; 国家与社会; “免费午餐”; 共意性运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0 [政治学、政治理论];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1 ; 050302 ;
摘要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其背后反映的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并达成合作,是网络动员研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网络动员与传统动员不同,它是由意见领袖或普通网民发起的,为实现特定目的,通过各种动员方式和策略,促使网民形成或改变一定的价值观念、态度与期望,从而产生持续性的参与行为或其他预期行为的过程。"免费午餐"作为网络动员的代表案例,实现了引领国家行动、与国家展开合作等意义深远的成功动员。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动员在共意性运动的领域中具有可复制性,而在冲突性运动的领域中,还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1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2]   情感与网络抗争动员——基于湖北“石首事件”的个案分析 [J].
谢金林 .
公共管理学报, 2012, 9 (01) :80-93+126
[3]   网络传播与“意见领袖”理论调适 [J].
邓若伊 .
当代传播, 2011, (03) :30-32+37
[4]   慈善资源动员与权力边界意识:国家的视角 [J].
刘威 .
东南学术, 2010, (04) :53-60
[5]  
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美)艾尔东·莫里斯(AldonD.Morris), 2002
[6]  
动员与参与[M].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孙立平等著,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