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资源动员与权力边界意识:国家的视角

被引:21
作者
刘威
机构
[1]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
关键词
慈善资源; 社会动员; 政府动员; 权力实践; 边界意识;
D O I
10.13658/j.cnki.sar.2010.04.005
中图分类号
D632.9 [其他];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探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慈善资源动员的手段、策略和方式,不能隔断权威主义动员传统的延续,更不能脱离总体社会结构转型的语境。时下以政府民政部门、工青妇等准政府组织以及各级慈善总会构成的慈善救助主体框架,继承了全能体制下执政党的国家动员能力的传统资源,作为国家治理和政权建设的辅助性工具,仍然具有较强的公益资源的动员能力。从权力建构的角度来说,慈善资源的动员过程展现了权力的实践形态,国家动员下的公众慈善参与可以划分为身体表演型参与、依附回报型参与、自愿响应型参与。慈善资源的政府动员过程,使公益行动暴露在外来力量或隐或现的强制之下,由此,自然地引发出对资源动员的政府权限与施惠主体的自由意志之理论关怀。政府部门应当自觉树立公益活动领域的权力边界意识,使公共权力"驾行于制度供给领地而止步于私人道德门槛",从而避免重蹈过去慈善捐赠行动偏向政府动员一端的单纯形式主义覆辙。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6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反思与前瞻——中国社会慈善救助发展六十年 [J].
刘威 .
学术论坛, 2009, 32 (12) :99-104
[2]   政治动员及其历史嬗变:权力技术的视角 [J].
李斌 .
南京社会科学, 2009, (11) :71-76
[3]   公共品社会动员机制——关于慈善捐赠的一个理论综述 [J].
郑风田 ;
江金启 .
浙江社会科学, 2009, (10) :107-113+129
[4]   新形势下的社会动员模式研究 [J].
费爱华 .
南京社会科学, 2009, (08) :53-56+68
[5]   资源动员与网络中的民间救助 [J].
章友德 ;
周松青 .
社会, 2007, (03) :70-91+207
[6]   社会动员:能力与方向 [J].
邓万春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1) :65-72
[8]   公民公益行为的理论分析 [J].
唐娟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5) :163-167
[10]   社会动员形式的历史反视 [J].
刘一臬 .
战略与管理, 1999, (04) :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