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前瞻——中国社会慈善救助发展六十年

被引:10
作者
刘威
机构
[1]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
关键词
生活福利; 慈善救助; 政府救助; 公民责任; 模式建构;
D O I
10.16524/j.45-1002.2009.12.020
中图分类号
D632.1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学科分类号
120404 ;
摘要
以改革开放为历史分界线,我国福利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身份化福利转变为生活化福利。社会福利安排的生活导向和割裂状态为体制外社会慈善救助的发展拓充了制度空间,同时,党-国家治理手段的变迁和国家-社会的分离,也为慈善公益事业培植了生长土壤。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救助中,慈善救助通过对政府救助的有益补充,实现了从边缘到主流的位移。促进懵懂化的自愿施舍向外显化的公民责任转变,必须夯实和完善慈善救助的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将正视公权主导的"政府慈善"的合理性与维护私力参与的"民间慈善"的灵活性相结合,将激活关系本位的"差序互助"的传统性与创新权利本位的"制度慈善"的现代性相结合,将培育志愿参与的"公民慈善"的权利观与倡导和谐共生的"尚公重私"的公私观相结合,逐渐形成富有本土特色、彰显中国经验、符合国际潮流的慈善救助发展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99 / 10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从“崇公抑私”到“尚公重私”——中国公私观转型视界中的公民精神培育 [J].
关晓丽 ;
刘威 .
道德与文明, 2009, (02) :77-82
[2]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慈善救助事业 [J].
高冬梅 .
理论前沿, 2008, (19) :45-46
[3]   加快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 [J].
李迎生 .
中州学刊, 2006, (04) :102-106
[4]   国家与社会:社会福利体系结构性变迁规律与制度框架特征 [J].
刘继同 .
社会科学研究, 2006, (03) :115-120
[5]   论慈善救助:中国社会救助的另一支柱 [J].
陈姣娥 ;
李云桂 .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 (02) :75-77
[6]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 [J].
李迎生 .
科学社会主义, 2004, (04) :12-16
[7]   从人道主义到公民权利——现代社会福利政治道德观念的历史演变 [J].
钱宁 .
社会学研究, 2004, (01) :46-52
[8]   从身份社区到生活社区:中国社区福利模式的战略转变 [J].
刘继同 .
浙江社会科学, 2003, (06) :83-88+167
[9]   从依附到相对自主:国家、市场与社区关系模式的战略转变 [J].
刘继同 .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3, (03) :32-38
[10]   论慈善事业 [J].
郑功成 .
中国社会工作, 1997, (03)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