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华北两熟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31
作者
孔凡磊 [1 ,2 ]
袁继超 [1 ]
张海林 [2 ]
陈阜 [2 ]
机构
[1] 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2] 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覆盖; 单株分蘖; 灌浆;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解华北地区小麦–玉米两熟区不同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生育进程、群体大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2009–2011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免耕(NTS)、旋耕秸秆还田(RTS)、翻耕秸秆还田(CTS)和翻耕秸秆不还田(CT)4种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TS、CTS和CT处理对冬小麦生育进程、群体大小、籽粒灌浆和产量无显著影响,而NTS处理推迟了小麦生育进程,造成明显的贪青晚熟。在基本苗差异不大的情况下,NTS处理的单株分蘖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群体数量和有效穗数不足,降低了干物质积累量,最终产量最低,较CT处理有效穗数低14.4%16.9%,产量低16.4%18.3%。虽然NTS处理推迟了冬小麦的生育进程,分蘖少穗数不足导致减产,但其籽粒灌浆时间较长,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通过增加播种量和选择分蘖能力强的品种,保证免耕小麦群体数量,是华北地区冬小麦免耕技术研究应用亟需解决的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1612 / 161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秸秆覆盖对旱地冬小麦灌浆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J].
刘婷 ;
贾志宽 ;
张睿 ;
郑甲成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02) :34-37
[2]   华北平原冬小麦麦田覆盖对土壤温度和生育进程的影响 [J].
高丽娜 ;
陈素英 ;
张喜英 ;
孙宏勇 ;
王彦梅 ;
邵立威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 27 (01) :107-113
[3]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J].
姚宇卿 ;
王育红 ;
吕军杰 ;
李俊红 ;
丁志强 ;
张洁 .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8, (02) :249-251+256
[4]   华北平原一年两熟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进展 [J].
冯聚凯 ;
崔彦宏 ;
甄瑞 ;
李少昆 .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06) :177-181
[5]   华北平原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研究 [J].
周兴祥 ;
高焕文 ;
刘晓峰 .
农业工程学报, 2001, (06) :81-84
[6]   秸秆覆盖麦田水分动态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J].
朱自玺 ;
赵国强 ;
邓天宏 ;
方文松 ;
付祥军 .
生态农业研究, 2000, (01) :36-39
[7]  
Soil and crop responses to soil tillage systems: a Polish perspective[J] . Leszek Malicki,Janusz Nowicki,Zbigniew Szwejkowski.Soil & Tillage Research . 1997 (1)
[8]  
Barley, Soybean and Maize Production using Ridge Tillage, No-Tillage and Conventional Tillage in North-East Italy[J] . M. Borin,L. Sartori.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Research . 199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