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3 条
ChatGPT与人机交往的现实和未来
被引:21
作者:
张微
[1
]
彭兰
[1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来源:
关键词:
人机交往;
人机传播;
交往理性;
异质主体间性;
人的有限性;
D O I:
10.13628/j.cnki.zjcmxb.2023.04.014
中图分类号: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050302 ;
摘要:
本文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从语言和行为维度分析了ChatGPT如何形成以及形成了何种可能的人机交往。ChatGPT的语言能力将人机对话的技术实践从基于规则和框架的模式应答转向了靠近自然语言和人类交往的话语往来。在语言维度上,ChatGPT形成了提供事实、调节关系与自我声明的语言,体现出坚持公共价值、正式语言和真诚表达的交往意愿,但面临着真实性局限、规范性偏误和“自我限制”的问题。在基于语言的交往行为维度上,ChatGPT形成了兼具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对话性,产生了内容的生产与传播创新,推动了人机交往算法规范的变革和“不确定性对话”下人机协作方式的重构。本文提出,未来的人机交往将形成人机异质主体间性、人机交往理性和对人的有限性的超越。基于ChatGPT发展下的人机交往现实和未来,未来的人机传播研究可以探索机器与人类之间基于对称的语言能力所形成的交往关系,探究人机交往活动如何形塑和建构人机共生社会。这不仅延续了传播学诠释和批判学派的思想资源,使人机传播研究跳出对人机交互路径的依赖,而且厘清了机器与人类建立主体间性的过程,回应了对机器如何作为传播主体这一问题的争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23+140
+140-141
页数:13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