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夏季臭氧区域污染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107
作者
陆克定 [1 ,2 ]
张远航 [1 ,2 ]
苏杭 [1 ,2 ]
邵敏 [1 ,2 ]
曾立民 [1 ,2 ]
钟流举 [3 ]
向运荣 [3 ]
张志忠 [4 ]
周崇光 [4 ]
Andreas Wahner [5 ]
机构
[1]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2]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3]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
[4] 中央研究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
[5] Forschungszentrum Juelich,Institute ICG-Ⅱ Troposphere,Juelich,Germany
关键词
臭氧; 珠江三角洲; 臭氧光化学产生; 气态亚硝酸; 相对增量反应活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982.2 [中国区域规划];
学科分类号
083301 ;
摘要
2006年夏季,在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开展了一次大型野外综合空气质量观测实验.实验包括了珠三角现有的环境监测网络和两个额外设置的超级观测站.本文基于环境监测网络的观测结果对区域臭氧污染状况和污染过程进行了分析,对各站点所记录的气团光化学属性进行了诊断.结果发现,两个超级站点分别对应着污染城市地区和下风向远郊区的光化学条件,它们较好地覆盖了区域尺度上主要的臭氧高值区.使用基于观测的模型对超级站上臭氧的光化学产生过程及臭氧控制区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第一,模式中的醛类化学和缺失的HONO化学对于臭氧光化学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第二,在城市地区,臭氧的光化学产生速率主要受人为源排放碳氢化合物控制;而在城市远郊区,臭氧的光化学产生速率主要受NO控制;第三,重要的人为源排放的碳氢化合物是烯烃和芳香烃.使用O′x和NOz的回归结果对臭氧产生效率进行了估算,发现城市和郊区的数值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2.1和7.8),这从侧面支持了模型对于城市和郊区臭氧控制区属性的判断.
引用
收藏
页码:407 / 42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北京地区臭氧污染的来源分析 [J].
王雪松 ;
李金龙 ;
张远航 ;
谢绍东 ;
唐孝炎 .
中国科学(B辑:化学), 2009, 39 (06) :548-559
[2]   上海地区臭氧周末效应研究 [J].
唐文苑 ;
赵春生 ;
耿福海 ;
彭丽 ;
周广强 ;
高伟 ;
许建明 ;
Xuexi Tie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1) :99-105
[3]   我国NOx污染状况与环境效应及综合控制策略 [J].
周维 ;
王雪松 ;
张远航 ;
苏杭 ;
陆克定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2) :323-330
[4]  
Nume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s of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on Ozone Formation in the Beijing Urban Area[J]. 徐峻,张远航,王玮.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6(04)
[5]   长江三角洲地区臭氧生成过程分析 [J].
胡建林 ;
张远航 .
环境科学研究, 2005, (02) :13-18
[6]   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流层臭氧的数值模拟研究 [J].
赵春生 ;
彭丽 ;
孙爱东 ;
秦瑜 ;
刘洪利 ;
李维亮 ;
周秀骥 .
环境科学学报, 2004, (03) :525-533
[7]   人为源排放VOC对北京地区臭氧生成的贡献 [J].
王雪松 ;
李金龙 .
中国环境科学, 2002, (06) :22-26
[8]   中国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研究 [J].
张远航 ;
邵可声 ;
唐孝炎 ;
李金龙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Z1) :260-268
[9]  
大气环境化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唐孝炎 主编, 1990
[10]  
Photolysis frequency measurement techniques: results of a comparison within the ACCENT project[J] . Bohn B.,Corlett G. K.,Gillmann M.,Sanghavi S.,Stange G.,Tensing E.,Vrekoussis M.,Bloss W. J.,Clapp L. J.,Kortner M.,Dorn H.-P.,Monks P. S.,Platt U.,Plass-Dülmer C.,Mihalopoulos N.,Heard D. E.,Clemitshaw K. C.,Meixner F. X.,Prevot A. S. H.,Schmitt R..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 2008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