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杂交种棒三叶光合性状比较研究

被引:17
作者
唐海涛 [1 ]
张彪 [1 ]
田玉秀 [2 ]
余东梅 [1 ]
陈洁 [1 ]
康继伟 [1 ]
机构
[1]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
[2] 农四师农科所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棒三叶; 光合效率;
D O 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09.02.023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对65个玉米杂交种棒三叶的叶长、叶宽、叶肉厚度、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叶向值、光合速率、叶片干重和比叶重等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除比叶重和光合效率外,下位叶均超过上位叶和穗位叶,穗位叶又大于上位叶,呈现出形状上的金字塔结构。这种棒三叶的生长结构有利于透光,使光线较均匀地分布在棒三叶上,以提高玉米杂交种中部叶片的整体光合性能。穗位叶的比叶重和光合效率高于上位叶和下位叶,可能与穗位叶需提供玉米杂交种产量较多的光合产物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86 / 9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四川省常用玉米自交系“棒三叶”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J].
唐海涛 ;
张彪 ;
康继伟 ;
叶国成 ;
李远春 .
玉米科学 , 2007, (06) :32-36
[2]   糯玉米自交系、杂交种棒三叶与产量之间相关性分析 [J].
陈永欣 ;
翟广谦 ;
李彦良 ;
王计虎 .
玉米科学, 2001, (02) :50-52
[3]   玉米杂交种棒三叶特征及其叶面积与单株穗重、粒重的相关性研究 [J].
白永新 ;
王早荣 ;
陈宝国 ;
钟改荣 ;
张中东 ;
卢桂花 .
华北农学报, 2000, (02) :32-35
[4]   玉米不同层次叶片与单株产量的关系及实践意义研究 [J].
魏国才 ;
姜军 ;
南元涛 ;
唐跃文 .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0, (01) :16-17
[5]   玉米高配合力亲本自交系、杂交种棒三叶的性状分析及叶面积的相关性研究 [J].
白永新 ;
王早荣 ;
钟改荣 ;
郭还威 .
玉米科学, 1999, (02) :25-27
[6]   玉米棒3叶光合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J].
崔俊明 ;
张进忠 ;
卢道文 ;
王海龙 ;
张富全 .
华北农学报 , 1997, (04) :74-78
[7]   玉米抽雄后不同叶位叶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及其光合性能 [J].
赵可夫 .
作物学报, 1981, (04) :259-266
[8]   玉米植株性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J].
任和平 ;
韩庚辰 ;
张秀梅 ;
赵相奇 .
河南农学院学报, 1981, (01) :43-48
[9]  
河南玉米[M].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苏祯禄,任和平 主编,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