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触发文家沟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成因机理分析

被引:27
作者
王涛
石菊松
吴树仁
张永双
李滨
辛鹏
孙萍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文家沟; 高速远程; 滑坡-碎屑流; 成因机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滑坡];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文家沟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位于映秀—北川断裂带与灌县—安县断裂带夹持的文家沟向斜断块中,地震断裂的强烈活动引起的振动效应是形成滑坡的先决条件。滑坡源区顶端与文家沟沟口高差约1360m,突兀山体下临深切峡谷的地形使地震动荷载在山脊部位的放大效应显著,并直接导致坡体破坏;滑坡源区的地震动加速度3分量峰值分别为aEW=2.4g,aNS=2.3g,aUP=1.2g。D2gn观雾山组石灰岩斜坡具有强度渐进式分层结构,坡体表层以下约50m内的结构相对松散的残坡积层~新鲜岩体上部无法抵抗地震纵横波的周期性拉压与剪切耦合作用,被切割成为初始滑体;滑体在第八级台地边缘高位剪出后,在文家沟上游地区最高滑移速度约介于93m.s-1~122m.s-1之间。滑体上部的干碎屑流在两处路径转折端瞬间压缩沟谷内的圈闭气体,形成明显的"气垫效应",滑体下部泥石流底层液化和颗粒有效动摩擦系数随剪切速度增大而减小的效应都是导致碎屑流体高速远程滑移的关键;同时,碎屑物流通过程中还伴有明显的岸坡铲刮与翻越效应、以及树木摧削效应。汶川地震后截至2009年9月,降雨诱发碎屑堆积物形成多次泥石流,反映了地震地质灾害的链生性和长期性。
引用
收藏
页码:631 / 64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 [1] 再论大光包滑坡特征与形成机制
    黄润秋
    裴向军
    张伟锋
    李世贵
    李必良
    [J].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6) : 725 - 736
  • [2] 地震纵横波时差耦合作用的斜坡崩滑效应研究
    崔芳鹏
    胡瑞林
    殷跃平
    许强
    张明
    [J].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4) : 455 - 462
  • [3] 汶川八级地震滑坡特征分析
    殷跃平
    [J].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1) : 29 - 38
  • [4]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大型崩滑灾害动力特征初探
    许强
    黄润秋
    [J].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16 (06) : 721 - 729
  • [5] 汶川地震触发大光包巨型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
    黄润秋
    裴向军
    李天斌
    [J].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16 (06) : 730 - 741
  • [6] 四川汶川地震断裂活动和次生地质灾害浅析
    王涛
    马寅生
    龙长兴
    谭成轩
    吴树仁
    [J]. 地质通报, 2008, (11) : 1913 - 1922
  • [7] Strong motion observations and recordings from the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J]. Huang Moh.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08(03)
  • [8] 二维高速滑坡力学模型
    肖盛燮
    周小平
    杨海清
    陈山林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03) : 456 - 461
  • [9] 中国西部地区典型岩质滑坡机理研究
    黄润秋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03) : 443 - 450
  • [10] 云南头寨沟大型岩质高速滑坡碰撞模型试验
    赵晓彦
    胡厚田
    齐明柱
    [J]. 自然灾害学报, 2003, (03) : 99 -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