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权的判定——“合理隐私期待标准”的确立与适用

被引:17
作者
杜红原
机构
[1] 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
关键词
“合理的隐私期待”标准; 客观隐私期待分析法; 判断要素;
D O I
10.13893/j.cnki.bffx.2015.06.003
中图分类号
D91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隐私权存在与否的判定问题是隐私侵权责任承担的关键所在。而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1967年Katz v.United States案中确立的"合理的隐私期待"标准,在世界多个国家的适用已被证明是比较可行的隐私权的判定方法。我国隐私权司法实践在吸收、借鉴"合理的隐私期待"标准时应明确"私人事实"、"法律规定"、"社会习俗"和"利益平衡"四种隐私期待的客观判断要素,实现判决结果的一致性,及对他人隐私利益最大程度的保护。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2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论隐私权概念的界定 [J].
杜红原 .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4, 35 (06) :105-109
[2]   隐私权的中国命运——司法判例和法律文化的分析 [J].
张礼洪 .
法学论坛, 2014, 29 (01) :11-19
[3]  
隐私权的比较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 张民安, 2013
[4]  
侵扰他人安宁的隐私侵权[M]. 中山大学出版社 , 张民安, 2012
[5]  
"Katz" Has Only One Step: The Irrelevance of Subjective Expectations[J]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 201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