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气温差变化分析

被引:24
作者
张文纲
李述训
吴通华
庞强强
机构
[1] 藏北高原冰冻圈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 藏北高原冰冻圈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兰州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气温差; 主成分分析; 气温分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3.7 [地球表面温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区域的99个气象站1960 ̄2000年地表温度和气温资料,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功率谱分析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地气温差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气温差6月份最大,12月份最小。青藏高原冷、暖季和年均的地气温差空间分布前三个载荷向量场大致可表现三种分布型:西北-东南反向变化型、地形海拔反映型、冻土分布反映型;载荷所对应的时间演变型:单调上升、单调下降型、基本平稳型和具有极小值的下凹抛物线型。高原地气温差的周期振荡在不同区域的显著性不同,普遍出现的是2年左右的周期。依据温差冷季第三主分量载荷的空间分布型,可将高原划分为两大区,即多年冻土影响气温区和季节冻土影响气温区。
引用
收藏
页码:899 / 91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变化分析 [J].
李栋梁 ;
钟海玲 ;
吴青柏 ;
张拥军 ;
侯依玲 ;
汤懋苍 .
高原气象, 2005, (03) :291-298
[2]   近50年青藏高原地面气温变化的区域特征分析 [J].
周宁芳 ;
秦宁生 ;
屠其璞 ;
李栋梁 .
高原气象, 2005, (03) :344-349
[3]   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的时空特征分析 [J].
范丽军 ;
韦志刚 ;
董文杰 .
高原气象, 2004, (03) :360-367
[4]   青藏地区未来百年气候变化 [J].
徐影 ;
丁一汇 ;
李栋梁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3, (05) :451-457
[5]   青藏高原近50年来气温的年代际变化 [J].
蔡英 ;
李栋梁 ;
汤懋苍 ;
白重瑗 .
高原气象, 2003, (05) :464-470
[6]   青藏高原近代气温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J].
马晓波 ;
李栋梁 .
高原气象, 2003, (05) :507-512
[7]   青藏高原气温变化及其异常类型的研究 [J].
李林 ;
朱西德 ;
秦宁生 ;
王振宇 ;
汪青春 ;
周陆生 .
高原气象, 2003, (05) :524-530
[8]   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J].
韦志刚 ;
黄荣辉 ;
董文杰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3, (02) :157-170
[9]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异常的影响研究[J]. 李栋梁,季国良,吕兰芝.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S1)
[10]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年际变化的异常特征 [J].
王澄海 ;
董文杰 ;
韦志刚 .
地理学报, 2001, (05) :52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