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中医“热毒血瘀证”表征的大鼠血液成分和流变学变化

被引:38
作者
杨超
周岩
孙晓红
姬曼
徐群渊
机构
[1]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北京市神经再生修复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神经变性病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热毒血瘀证; 模型,动物; 内毒素; 大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28 [中医病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研究具有中医"热毒血瘀证"证候的大鼠血液成分和流变学变化,以阐释"热毒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方法大鼠腹腔注射内毒素即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连续8周,从中西医学不同视角,观察注射期间和注射后不同时间点大鼠症状表现,包括采集舌像、检测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血小板聚集、红细胞聚集和变形、血液粘度、血脂和凝血因子。结果注射毒素后大鼠活动减少,大便臭秽;尾部逐渐变得紫暗,舌质由红润变得暗、干涩、舌下静脉变长;给药第1周大鼠血液有凝血时间延长和血脂波动,随后有血液流变学异常和血细胞功能改变表现;4周至8周血小板聚集、血浆粘度和血脂升高。结论腹腔注射内毒素后,大鼠出现符合中医热毒血瘀证证候的舌像和体征,其生物学表现是一个动态过程首先是炎症反应并波及血液内成分变化和凝血变化,然后会引起微循环障碍和血流变的异常。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中医"热毒血瘀证"的现代生物医学表现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607 / 61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种类、评价与研究 [J].
田金洲 ;
王永炎 ;
徐意 ;
时晶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06) :396-400
[2]   半导体激光照射对红细胞流变学性质的影响 [J].
熊国欣 ;
宋晓薇 .
应用激光, 2006, (02) :134-136
[3]   内毒素血症中医病机及治法探讨 [J].
蒲晓东 .
中国中医急症, 2005, (12) :1190-1191+1252
[4]   不同切变率血浆粘度在血液流变学分析中的作用研究 [J].
程守科 ;
黄玉萍 ;
陈炎 ;
梁子钧 .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05, (05) :677-679
[5]   血瘀证与血栓形成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 [J].
梁爱华 ;
丁晓霜 ;
李文 ;
薛宝云 ;
王金华 ;
杨洪军 .
中国中药杂志, 2005, (20) :53-56
[7]   血瘀证的研究发展脉络与评述 [J].
吴承玉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03) :133-136
[8]   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制作及存在问题的探讨 [J].
闫珊珊 ;
窦维华 ;
董少龙 ;
梁健芬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4, (02) :35-37
[9]   血瘀证实验动物模型的研制近况 [J].
韦文武 .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 (05) :87-88
[10]   血瘀证实质和活血化瘀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 [J].
刘杰文 ;
齐淑玲 .
中医药通报, 2003, (01)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