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0 条
具有中医“热毒血瘀证”表征的大鼠血液成分和流变学变化
被引:38
作者:
杨超
周岩
孙晓红
姬曼
徐群渊
机构:
[1]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北京市神经再生修复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神经变性病学重点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热毒血瘀证;
模型,动物;
内毒素;
大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28 [中医病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研究具有中医"热毒血瘀证"证候的大鼠血液成分和流变学变化,以阐释"热毒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方法大鼠腹腔注射内毒素即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连续8周,从中西医学不同视角,观察注射期间和注射后不同时间点大鼠症状表现,包括采集舌像、检测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血小板聚集、红细胞聚集和变形、血液粘度、血脂和凝血因子。结果注射毒素后大鼠活动减少,大便臭秽;尾部逐渐变得紫暗,舌质由红润变得暗、干涩、舌下静脉变长;给药第1周大鼠血液有凝血时间延长和血脂波动,随后有血液流变学异常和血细胞功能改变表现;4周至8周血小板聚集、血浆粘度和血脂升高。结论腹腔注射内毒素后,大鼠出现符合中医热毒血瘀证证候的舌像和体征,其生物学表现是一个动态过程首先是炎症反应并波及血液内成分变化和凝血变化,然后会引起微循环障碍和血流变的异常。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中医"热毒血瘀证"的现代生物医学表现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607 / 612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