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10年和田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空间耦合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80
作者
杨依天 [1 ,2 ,3 ]
郑度 [1 ]
张雪芹 [1 ]
刘羽 [1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空间耦合; 环境效应; 和田绿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 [社会与环境]; F301 [土地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082802 ; 1204 ; 120405 ;
摘要
在气候变暖、西部大开发及2009年以来实施的19省市对口援疆建设背景下,和田绿洲面临着全方位经济发展所引发的水土资源需求的巨大挑战。为此,基于研究区3期18景TM/ETM+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从空间耦合角度分析了和田绿洲198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表明:①1980-2010年,和田绿洲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显著。耕地、城乡工矿居民地面积分别增加了32.32%、142.23%,灌丛与荒漠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3.12%、18.82%。新增耕地主要源于草地、未利用地开垦及毁林开荒。绿洲耕地向西北方向逆盛行风向扩张,其质心年平均偏移16.5m。②中游绿洲区与下游荒漠区的绿洲面积、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信息熵与均衡度等分别呈现上升与下降相反趋势。这种以耗水量为纽带的空间耦合源于中游耕地扩张导致的下游径流量逐年减少而造成的下游土地退化。③耕地扩张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水平的同时,林地与草地遭受破坏,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上升,过渡带植被受损严重,系统不稳定性增强,威胁到和田绿洲稳定,进而危及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安全。故建议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缩减高耗水量作物种植面积,严禁以各种名义的开荒;制定塔里木河流域地表水分配法案,立法保障关于地表水分配、增加生态用水等规定严格实施,同时严禁地下水过量开采。
引用
收藏
页码:813 / 82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21]   和田河流域生态脆弱性成因辨识 [J].
王让会 ;
张惠珍 ;
马映军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1) :106-110
[22]   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过程 [J].
罗格平 ;
周成虎 ;
陈曦 .
地理学报, 2003, (01) :63-72
[23]   基于信息熵的城市用地结构动态演变分析 [J].
李江 ;
郭庆胜 ;
不详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2, (05) :393-397
[24]   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特点及衰败成因分析 [J].
李香云 ;
张蓬涛 ;
章予舒 .
干旱区研究, 2001, (04) :26-30
[25]   荒漠—绿洲边缘区研究 [J].
赵成义 ;
王玉朝 ;
李国振 .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03) :93-97
[26]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的定量描述:从信息熵到分数维 [J].
陈彦光 ;
刘继生 .
地理研究, 2001, (02) :146-152
[27]   塔里木河生态环境演变及整治途径 [J].
樊自立 ;
马英杰 ;
季方 ;
王让会 ;
张惠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1, (01) :11-17
[28]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J].
王秀兰 ;
包玉海 .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01) :83-89
[29]   和田绿洲土地沙化及其防治措施 [J].
苏来满·依布拉音 .
干旱区研究, 1994, (04) :52-57
[30]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沙漠化过程及其发展趋势 [J].
朱震达 .
中国沙漠, 1987, (03) :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