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内扭压造山机制

被引:10
作者
李东旭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关键词
板内造山带; 扭压造山机制; 扭压滑脱褶皱造山作用; 扭压斜滑断裂岩浆造山作用大陆运动内部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据中国大陆板块内部构造特征提出两种扭压造山机制:(1) 扭压滑脱褶皱造山作用;(2) 扭压斜滑断裂岩浆造山作用。前者以扬子板块内的武陵山台褶带为例,后者以华北板块内的太行山断裂岩浆带为例。扭压滑脱褶皱造山作用表现为沉积盖层呈隔档式及隔槽式褶皱;结晶基底呈大型隆起和拗折,莫霍面下降,从而使地壳增厚,构成造山带。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滑脱褶皱带的整体形状呈S状展布,其中的次级褶皱呈雁行状斜列,表明这类造山带的形成除受水平挤压作用外,还伴有左行剪切作用。扭压斜滑断裂岩浆造山作用表现为沿断裂带有一系列花岗质深成岩体展布。这些断裂不仅深切地幔,而且导致下地壳局部融熔形成花岗岩浆,驱动岩浆斜向上升,并控制岩体侵位。与此同时地壳在平面上缩短,垂向上增厚,构成造山带。上述两种造山作用一致表明,东亚大陆在中生代时曾相对太平洋板块向南滑移
引用
收藏
页码:317 / 32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太行山造山带岩浆活动特征及其造山过程反演 [J].
罗照华 ;
邓晋福 ;
赵国春 ;
曹永清 .
地球科学, 1997, (03) :57-62
[2]   当代造山带研究中值得重视的若干前沿问题 [J].
肖庆辉,李晓波,贾跃明,刘树臣,白星碧 .
地学前缘, 1995, (01) :43-50
[3]   顺层滑动构造对安徽狮子山矿田“多层楼”矿床的控制 [J].
储国正 ;
李东旭 .
现代地质, 1992, (04) :504-506+509
[4]   限制型S状构造及其模拟——以铜陵地区为例 [J].
李东旭 ;
谭以安 .
现代地质, 1989, (03) :309-318
[5]   华北板内造山带的形成史 [J].
葛肖虹 .
地质论评, 1989, (03) :254-261
[6]   太行山带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其构造含义 [J].
马文璞 ;
何国琦 ;
刘昂昂 .
地质论评, 1983, (01) :31-39
[7]   东秦岭古海域两侧大陆边缘区的构造发展 [J].
王鸿祯 ;
徐成彦 ;
周正国 .
地质学报, 1982, (03) :270-280
[8]   雁行褶皱构造型式的解析理论及实验的探讨 [J].
黄庆华 .
中国科学, 1974, (05) :492-500
[9]  
北京地区岩浆深成作用.[M].郁建华等 著.地质出版社.1994,
[10]  
华北地台区花岗质岩石的成因.[M].穆克敏等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