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共犯论刑法知识的渊源考察与命题辨正——兼与陈兴良教授商榷

被引:4
作者
魏东
机构
[1] 四川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共犯论; 德日刑法知识; 去苏俄化; 中国本土化; 汉语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11 [犯罪];
学科分类号
0306 ; 030605 ;
摘要
我国共犯论逻辑体系的历史嬗变和最终形成是一种历史的文化选择,其刑法知识渊源主要有我国传统刑法知识、苏俄刑法知识和德日刑法知识三个方面,是综合吸纳和考量既有的"自我"和"他者"刑法知识的结果,因而难以简单地以刑法知识"从苏俄化到德日化"命题来进行某种学术上的是非判定。"从苏俄化到德日化"的学术命题在本质上是某种"全盘西化"思想意义上的学术立场,其核心是主张以西方德日刑法文化为中心来审查中国现有刑法知识体系并重新建构中国未来的刑法文化,因而其本质上是某种"移植刑法学"的学术主张,难以获得正当性。我国共犯论刑法知识体系建设只能是在借鉴吸纳包括德日刑法学和苏俄刑法学等在内的他国刑法学理论的基础上改进完善自我,但绝不是丧失自我的"从苏俄化到德日化";完善方向应当是"根据中国的理想图景"建设性地审查和完善既有的我国共同犯罪理论的汉语刑法知识体系框架,以刑法知识"中国本土化汉语化"命题取代"从苏俄化到德日化"命题,科学理性地反思我国共同犯罪理论的宏观体系定位,全面深入地研讨我国共同犯罪理论的微观疑难问题,以加固我国共犯论汉语刑法知识体系的规范定型并稳中求进地实现我国汉语刑法知识增量、逻辑自洽与理论创新。
引用
收藏
页码:96 / 113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设定性教唆:一种教唆类型的证成 [J].
陈兴良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2, 20 (04) :18-22
[2]   二十世纪的中国刑法学<上> [J].
梁根林 ;
何慧新 .
中外法学, 1999, (02) :17-29
[3]   论共同犯罪的性质与构成 [J].
陈兴良 .
社会科学战线, 1991, (02) :102-109
[4]   教唆犯不是共犯人中的独立种类 [J].
张明楷 .
法学研究, 1986, (03) :42-44
[5]   试论教唆犯的二重性 [J].
伍柳村 .
法学研究, 1982, (01) :17-18
[6]  
刑法的知识转型【学术史】[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陈兴良, 201210
[7]  
教唆犯诠释与适用[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魏东, 2012
[8]  
共犯界限论[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刘斯凡, 2011
[9]  
共犯体系和共犯理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日) 高桥则夫, 2010
[10]  
论共犯的二重性[M]. 中国检察出版社 , 陈世伟,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