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遗传基础

被引:3
作者
梁国华
顾铭洪
机构
[1] 江苏省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省扬州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水稻; 杂种不育性; 双位点重复致死模型; 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型;
D O I
10.16288/j.yczz.2001.02.023
中图分类号
Q943 [植物细胞遗传学];
学科分类号
071007 ; 090102 ;
摘要
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性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其遗传基础复杂。本文对这种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类型和表现,特别是前人推导两种解释杂种F1不育性遗传模型的研究方法、优越性及局限性进行了综述与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在水稻亚种间杂种F1不育性遗传研究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一些问题上已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如这种不育性的表现,细胞质的影响,杂交F1的染色体配对行为等;而在雌雄配子败育的作用大小,不育基因位点数目及不同不育基因位点的遗传特点等方面尚不完全一致;因而水稻亚种间杂种F1不育性的遗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77 / 18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秋稻品种Dular广亲和基因的RFLP分析 [J].
严长杰 ;
梁国华 ;
朱立煌 ;
顾铭洪 .
遗传学报, 2000, (05) :409-417
[2]   云南稻品种窝爱嗄的广亲和性初步分析 [J].
严长杰 ;
陆驹飞 ;
梁国华 ;
汤述翥 ;
顾铭洪 .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1) :40-43
[3]   云南水稻品种花糯广亲和性的遗传分析 [J].
陆驹飞 ;
严长杰 ;
汤述翥 ;
朱立煌 ;
顾铭洪 .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04) :33-37
[4]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配子体败育及其与小穗不孕关系的研究(英文) [J].
朱晓红 ;
曹显祖 ;
朱庆森 .
作物学报, 1998, (04) :421-430+513
[5]   水稻籼粳杂交胚囊败育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J].
刘永胜 ;
沈利爽 ;
何平 ;
陆朝福 ;
陈英 ;
刘永胜 ;
孙敬三 ;
王玉忠 .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1997, (05) :421-425
[6]   水稻亚种间杂交F1亲和性的遗传及广亲和系选育 [J].
朱英国,余金洪,杨代常,傅彬英,朱仁山 .
湖北农业科学, 1996, (S1) :28-32
[7]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小穗不孕的细胞学研究 [J].
朱晓红,曹显祖,朱庆森 .
中国水稻科学, 1996, (02) :71-78
[8]   水稻亚种间杂种配子育性的研究 [J].
何光华,郑家奎,阴国大,杨正林 .
中国水稻科学, 1994, (03) :177-180
[9]   栽培稻杂种不育性的遗传研究Ⅱ.F1花粉不育性的基因模式 [J].
张桂权 ;
卢永根 .
遗传学报, 1993, (03) :222-228
[10]   水稻籼粳杂种雌性不育的细胞学初步观察(简报) [J].
刘永胜 ;
周开达 ;
阴国大 ;
罗文质 .
实验生物学报, 1993, (01) :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