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与地理探测器的岩溶槽谷石漠化空间分布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54
作者
王正雄
蒋勇军
张远嘱
段世辉
刘九缠
曾泽
曾思博
机构
[1]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岩溶槽谷; 石漠化; 空间分析; 驱动因子; 地理探测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1.1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岩溶区土地石漠化已成为中国西部继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后的第三大生态问题,近年来岩溶槽谷区石漠化表现出增加趋势。通过获取槽谷区石漠化、岩性、坡度、海拔、降雨量、土地利用、人口密度和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等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了岩溶槽谷区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因子。主要结论为:①岩溶槽谷区总石漠化面积为21323.7 km2,占研究区土地面积的8.3%,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分别是11894.8 km2、8615.8 km2和813.1 km2,分别占石漠化面积的55.8%、40.4%和3.8%;②从石漠化的空间分布来看,槽谷区石漠化主要发生在连续性灰岩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分别为占槽谷区相应石漠化类型面积的22.1%、22.4%和1.9%;槽谷区石漠化主要发生在15°~25°的坡度范围,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分别为占槽谷区相应石漠化类型面积的27.1%、18.2%和2.3%;从海拔来看,主要分布于400~800 m范围内,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分别为占槽谷区相应石漠化类型面积的24.9%、18.4%和0.2%;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主要发生于山地旱地中;从人口密度来看,集中分布于100~200人/km2中;从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来看,集中分布于25亿~50亿元中;③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器揭示了岩性(q=0.58)、土地利用(q=0.48)和坡度(q=0.42)3个因子是槽谷区石漠化形成的主要驱动因子,交互式探测器进一步揭示了岩性与土地利用类型(q=0.85)、坡度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q=0.75)共同驱动槽谷区石漠化的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1025 / 1039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中国陆地热带北界探讨 [J].
董玉祥 ;
徐茜 ;
杨忍 ;
徐成东 ;
王钰莹 .
地理学报, 2017, 72 (01) :135-147
[2]   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 [J].
王劲峰 ;
徐成东 .
地理学报, 2017, 72 (01) :116-134
[3]   21世纪西南岩溶石漠化演变特点及影响因素 [J].
蒋忠诚 ;
罗为群 ;
童立强 ;
程洋 ;
杨奇勇 ;
吴泽燕 ;
梁建宏 .
中国岩溶, 2016, 35 (05) :461-468
[4]   近20年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与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张勇荣 ;
周忠发 ;
马士彬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4, (09) :192-197
[5]   地理学时空数据分析方法 [J].
王劲峰 ;
葛咏 ;
李连发 ;
孟斌 ;
武继磊 ;
柏延臣 ;
杜世宏 ;
廖一兰 ;
胡茂桂 ;
徐成东 .
地理学报, 2014, 69 (09) :1326-1345
[6]   西南喀斯特地区降雨集中度及其变化特征分析-以乌江流域中上游为例 [J].
黄晓亚 ;
陈喜 ;
张志才 ;
张增信 ;
吴杨青 ;
黄远洋 .
地球与环境, 2013, 41 (03) :203-208
[7]   贵州石漠化空间分布与喀斯特地貌、岩性、降水和人口密度的关系 [J].
张信宝 ;
王世杰 ;
白晓永 ;
陈伟燕 ;
张思屿 .
地球与环境, 2013, 41 (01) :1-6
[8]   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水土流失特征与关键问题 [J].
熊康宁 ;
李晋 ;
龙明忠 .
地理学报, 2012, 67 (07) :878-888
[9]   农耕驱动西南喀斯特地区坡地石质化的机制 [J].
张信宝 ;
王世杰 ;
孟天友 ;
白晓永 ;
姚建陆 .
地球与环境, 2010, 38 (02) :123-128
[10]   不同空间尺度下喀斯特石漠化与坡度的关系 [J].
李阳兵 ;
王世杰 ;
周梦维 ;
程安云 ;
李卫海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9, (05) :70-72+77